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措施浅谈

会计 差错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确认计量、纪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通常包括利用准则制度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账户分类以及 计算 错误会计估计错误;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漏记已完成交易;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错误等。

会计舞弊则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在计量确认、纪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而产生错误,主要包括编制假报表、做假账、编造假会计凭证等。

会计差错属于工作失误,是无意识、无目的的错误;而会计舞弊则是主观上的故意行为,是有意识的造假,带有明显的 政治 和 经济 目的,属于违法行为。

会计差错会计舞弊产生的结果都表现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其产生原因有所不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差错产生的内在原因。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中生成的,难免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推理和判断,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往往有不同的结果。

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 方法 的理解上往往会出现偏差,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时机情况,产生会计差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外部原因。

一是会计准则的指定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取决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其次取决于会计准则是否具有长期适用性和可行性;再次,会计准则定义、释义是否准确,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产生,必然会造成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以上会计准则指定的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会计差错产生,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一方面,随着 企业 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 社会 、 法律 和 金融 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产生会计差错;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必然存在一些个人主观判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这种规范本身存在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在这些规范、准则和制度的指导下就有可能出现会计差错

科技 因素的 影响 是产生会计差错的又一个原因。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上的 应用 ,各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汇总加工、传输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会计差错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