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利益来源的局部均衡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来说明消费者生产者在封闭与开放条件下如何进行最优选择,进而说明市场交易利益的产生、范围与分解。

关键词: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交易区域利益分解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中,常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通过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来说明市场交易利益产生与分解。本文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概念来说明消费者生产者在封闭与开放条件下如何进行最优选择,进而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交易利益的产生、范围与分解。      封闭条件下消费者生产者选择      本文所涉及的最优消费点与最优生产点都是在封闭条件下,即不发生对外贸易的背景下所计算得出的结果。   (一)消费者最优选择及其利益最大化   1.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曲线。可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出消费者在有限制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即最优消费条件。令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X1,X2),预算约束为I= P1X1+P2X2,相应的拉格朗日函数为:   L(X1,X2,λ)= U(X1,X2)+λ(I— P1X1—P2X2)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效用最大化一阶条件为:对X1、X2、λ三个变量分别求偏导数,并令偏导数值等于零,进而得到MU1/P1= MU2/P2=λ,即消费者最优选择的必要条件,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可对U(X1,X2),I=P1•X1+P2•X2微分,得出λ=dU/dI。   消费者最优选择条件的一般形式可写为MU/Pe=λ(MU、Pe分别为商品边际效用市场价格),其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消费者最优选择的条件也可变形为MU(X)/λ=Pe,其中,MU(X)/λ实际为消费者购买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益,也是消费者为购买该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对商品X的需求价格Pd,所以,MU(X)/λ=Pe经济含义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其需求价格与商品的市场价格相等时的数量,即Pd=Pe时的数量。或者说,需求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意味消费者最优选择,也可利用价格消费曲线的推导来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意味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需求线右方的点意味MU(X)/λPe时,虽然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最大产品量为X2,但是没人能强迫消费者一定购买X3数量的商品,因为消费者在P2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为X1,实际交易量只能是X1,由此可知,当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实际交易的发生只能在D曲线AE线段上。所以市场交易组合点在AEB线上(如图1所示)。   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性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EB面积内,均可成为实际的交易区域。根据定义,需求曲线有两种含义:表示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最大商品数量;表示对于各种数量的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供给曲线也有两种含义:表示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最大商品数量;表示对于各种数量的商品,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因此,在市场交易组合(X,P)中,当市场价格P既定时,市场实际交易量X只能小于或等于需求量Xd且小于或等于市场供给量Xs;当市场实际交易量X既定时,市场实际交易价格P只能小于或等于市场需求价格Pd且大于或等于市场供给价格Ps。所以,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经济中的实际交易区只能是在需求曲线以下,供给曲线以上所组成的AEB面积上任何一点。   最优生产点、最优消费点的统一促使社会总剩余最大化。根据前面的分析,当Pd(=MU/λ)=Pe时,意味着消费者作出了最优选择,也意味着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当Ps(=MC)=Pe时,意味着生产者作出了最优选择,也意味着生产者剩余最大化。那么,当MU/λ=Pe=MC或Pd=Pe=Ps时,就意味着消费者生产者同时作出了最优选择,同时实现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社会总剩余最大化。对此,本文可先从几何图形中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社会总剩余的变化来说明(如图1所示)。   根据前面分析,市场交易最优点(生产、消费同时最优)只能处于需求曲线上或者供给曲线上或同时处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上。当市场交易点处于E点时,消费者剩余为EAPe面积;生产者剩余为EBPe面积。此时,社会总剩余为EAPe和EBPe两部分面积之和。若市场交易点处于需求曲线上的F点(在封闭条件下,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失衡,只是单一的最优生产),即相应的市场价格为P1,而市场交易数量为X1,则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P1F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供给曲线以上、P1F以下的面积,此时,社会总剩余为FG左侧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即四边形ABFG。显然,该面积比E点所处状态下的社会总剩余少了一块面积EFG。同理,任何位于E点左侧的状态,其社会总剩余皆小于E点的社会总剩余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