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志,无悔的“钻探”人生】 人生若无悔 那该多无趣

他竖起了新中国地质界第一座钻塔;他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拉开中国超硬材料事业的序幕;他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他就是新中国探矿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刘广志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刘广志1923年生于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恩铎是著名的华文学校教授。

1933年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遵守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绝对不可抵抗”的命令,短短数月之内,将数千里大好江山拱手让与侵略者,国人无不为之激愤。

在报纸刊出消息的当天,满腔悲愤的刘恩铎把他的五个子女叫到书房,摊开一张标有日本和中国全境的地图,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俗称为东夷的日本,是个弹丸小国,敢欺负中国,是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

勿忘国耻、精忠报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家积贫积弱,必然要受外人欺负,而国家富强,唯有走科学救国之路,因此你们一定要学些实用的知识,用功再用功!”   刘广志记得很清楚,父亲当时还专门对他说了几句:“你哥哥、姐姐学习都还可以,只有你,自小多病,又缺少管束,在功课上没有多大长进,你该把脑子多放在学习上。

小日本给中国带来灾难,将来无论是靠‘工业救国’、‘实业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才是根本,有知识的人才能使中国强盛起来。

”   父亲的话对当时年仅10岁的刘广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成了他终身恪守的准则。

在学校里,老师们也对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极为愤慨。

尽管是低年级,老师在课堂上也是极力宣传抵御外辱、收复东北的抗日主张,鼓励孩子们练好身体,将来去打日本人。

之后,刘广志勤奋的学习,这使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并顺利考入当时著名的北京四中。

四中毕业后,又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学,但当时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在战火和国难之中,满腔爱国热忱的刘广志辗转就读于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工学院,学到了很多扎实的知识。

探矿勇闯玉门关   刘广志亲身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目睹了侵华日军对中国的狂轰滥炸,决心毕业后建造飞机把敌人赶出中国

石油是飞机的动力来源,没有石油,飞机难以上天。

于是,刘广志放弃“上天”改为“入地”,转到了采矿工程系。

1947年大学毕业以后,他就联络7位同学“重走张骞路,直奔玉门关”,到玉门油田做了近三年的工程实习员,从事石油工程,为他后来的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广志在玉门,埋头于第一线苦练基本功,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待遇稍好一些,饭碗里能有一两片陇西火腿。

刘广志看到基层工人工作这么辛苦,就用自己的工资买陇西火腿分给一线的职工吃,从生活上关心职工,与工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中国成立前夕,刘广志回到北平,他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激情满怀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4月,他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受党和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筹建新中国的地质勘探工作。

他夙兴夜寐,知难而进,带领一批新老工人,于同年7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耿王坟工地上竖起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门的第一部钻塔,用了3个月的时间钻成500米深的钻孔,使这个百年老矿首次对地下煤层的厚薄,储量有了明确的概念。

10月1日,刘广志代表北京地质局光荣地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

刘广志先后奔赴白云鄂博、攀枝花等大型矿区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工作,每年要用大半年时间到野外队,深入机台、坑口、车间,广泛接触工人、机班长、技术人员,既向他们了解情况、学习,又向他们讲授新技术的使用、操作要领。

长期劳累奔波,使他落下一身病,但他无怨无悔

刘广志为我国探矿工程事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探矿工程界的一面旗帜,新中国地质探矿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地质钻探事业的大发展   入地难,难于上青天,人类入地之难不亚于航天。

进入60年代,刘广志针对当时钻探工程质量低,钻速慢,成本高三大难题,一手抓操作规范,制定了钻探规程、坑探规程等。

一手抓工艺革新,推行小口径管材系列和金刚石钻进。

金刚石的昂贵是不言而喻的,贫穷的中国只能走人造金刚石之路,全体攻关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63年11月合成了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距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1955年做出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仅仅相差8年。

刘广志是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人。

1979年11月,刘广志在北戴河探矿工程学术会上说,“我国古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深部地质学,这‘器’,就是钻井工程。

古代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天文学如果没有望远镜,一千年也别想取得进步’。

而大陆科学钻探,就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刘广志声音洪亮,每一句话如同以石击水,让阵阵涟漪荡向各位专家的心头。

随后,刘广志把注意力转到了大陆科学钻探上,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为之奔走呼号,摇旗呐喊。

1983年1月,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刘广志在全国性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超深井钻探深部地质学》一文,强调了深孔钻探在研究深部地质学上的重要意义。

1984年,刘广志在《国外地质勘探技术》上发表《超深井钻探的意义、作用与现状综述》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世界上超深井钻探情况并指出我国亟待筹备为开展深部地质学研究而必不可少的超深井钻探工作。

1988年,刘广志开始组织一项介绍国内外科学深钻技术资料的系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有计划地收集、翻译、编辑、出版《深部陆壳勘察系列丛书》,共八卷250万字,由他亲自担任主编。

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地矿部科技司,勘查技术司和勘查技术院的大力支持,至1993年8月即全部出版问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深钻开始成为地学界的热门话题。

挺进地心的梦想成真   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还要古老,它的深处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且忠实地记录了这个星球走过的沧海桑田的历史,埋藏着大地运动、生命起源、深部资源的全部秘密,让地下深层的岩石自己开口说话,是刘广志和一代代地质学家共同的梦想。

1989年,对中国的大陆科学钻探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的超深钻探刘广志个人倡议演化为地学家们的集体努力。

这一年,中国超深钻探的设想由民间走入官方,成为政府确定的目标。

由于刘广志奠基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得到了许多地质、物探专家学者的响应与支持,开创了地质学向深部地球研究的先河,为1991年地矿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立项,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十年的期待,这个号称伸入地球望远镜的5000米深钻孔终于在2001年8月4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正式开工。

在开工仪式上,年近8旬的刘广志噙着泪水,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从我提出这个倡议到今天,已历时8412天,我终于看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打自己的科钻深井,我太高兴了!”中国地学家们经历了10年的集体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怎能不让他思潮翻滚,格外兴奋。

在科钻一井施工现场的入口处,端庄地写有一联:上天神州五号,下地科钻一井

这幅“对联”十分形象地高度概括了科钻一井的历史地位。

2005年3月9日,科钻一井的钻井终孔深度达到5158米,超额完成了既定的钻井目标。

四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科钻中心的科学家们和井队的钻工兄弟一起,为这口不寻常的钻井浇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经历了业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艰难与辛劳。

这一天,他们终于向亲爱的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今,刘广志虽然年近九旬,仍孜孜不倦收集国际探矿信息技术,为祖国探矿事业填补着空白。

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著功绩,将激励广大勘探工程的工作者在向“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进军中,奋发向上、求实创新,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繁荣与振兴做出新贡献。

历程评述:   刘广志,地质学家、探矿工程学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极大的报国热情,奔波五湖,献身于钻探事业,与广大勘探工程技术工作者一起制订规划、开展科研与技术攻关、组织推动国际交流,为中国勘探工程事业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广志献身地质事业的58年,是他为新中国勘探工程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的58年,他功勋卓著,业绩辉煌,无愧于新中国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的称号。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