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大联盟 [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

海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模式①直是新闻学者们关课题它既折射出国国际舞台上形象又国政府对外关系策提供参照与依据。

选取美国东部、西部和部较有影响力四日报《纽约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样以今年月日至5月3日抽样跨共随机抽取66以“ (国)”或“(国)”主题(其《纽约报》93《华盛顿邮报》8《洛杉矶报》6《芝加哥论坛报》3)运用新闻社会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从报道主题、词汇偏见、信选择、写作手法和冷战思维这五方面对以上四日报涉华报道进行容分析进步提高国新闻海外落地率和影响力作些有益探讨。

报道主题。

美国新闻社会学理德森(Rr)将纸媒体报道主题分“济”、“政治”、“军事”、“社会问题”、“化体育”和“其他”共六类以辨别各媒体对各类新闻议题偏。

表显示66涉华报道“济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这三类受关分别占样总量37.8%、0.5%和9.5%。

其济议题聚焦国股市、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美贸易争端、国并购美国企业、国宏观济分析及市场走向等;社会问题主要集食品安全、钉子户、环境问题、艾滋病问题、计划生育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等方面;政治议题以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与人权以及两岸关系问题主。

另外虽然四报纸以“化体育”报道主题总数仅79但其有近三分二(59)与“北京奥运”有关可见美国媒体对这议题也相当重视。

二、词汇偏见

美国著名新闻学梅里尔(r rll)提出了公认“词汇偏见类型”(包括名词偏见形容词偏见、动词偏见、副词偏见、露骨表达),以探究新闻记者是否刻运用正面或面词汇报道新闻议题或刻画新闻对象②。

据对样进行“偏见类型”分析以探讨美国记者对华报道态和立场(见表)。

名词偏见形容词偏见

名词偏见形容词偏见能直接从角色和身份角定位、定义新闻客体记者报道议题新闻对象与坏、善与恶态都能从“名词形容词”组合显现出。

66样有73出现了名词偏见

其出现面名词数高达占该类型总数8.%。

正面名词主要与国济飞速发展有关以“亚洲济心(r r)”、“蓬勃发展市场(bg rk)”等类似名词主。

名词主要与社会问题、政治议题和军事议题相关。

如《纽约报》月0日导语这样写道“国毫无约束地崛起世界强国弱国只能对其望而生畏( r)……”。

外有09(占样总量33.9%)出现了形容词偏见其出现面形容词数高达63占该类型总数78.0%。

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记者对华议题报道矛盾心态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国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巨成就;另方面又不愿正视现实即全方位迅速崛起国必将成美国强竞争对手。

正如澳利亚学者马克拉斯(krr)所说“美国记者对华报道量使用带有面色彩‘名词形容词’组合千方计向受众展示国社会阴暗面想借夸问题严重性诋毁国济成就丑化国形象以缓他们我矛盾心理”。

动词偏见与副词偏见

66分别有和65出现了动词偏见和副词偏见绝部分以面词汇主。

由动词和副词表明显受众很容易从“动词-副词”组合判断记者态和立场所以美国记者达到“客观”般较少使用这组合。

3露骨表达(rg )。

露骨表达是种带有强烈主观偏见直叙写作手法指新闻记者对某特定报道对象直接表明己观以影响受众认知。

66样虽然只有8出现露骨表达但几乎全都以面表达主。

如《洛杉矶报》5月6日写道“……国是苏丹投方……北京方面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达尔富尔地区流血冲突……”。

露骨表达具有极强煽动性新闻写作应绝对禁止但些记者达到丑化、诋毁国目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向受众灌输诸如“国食品质量低劣”、“国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等错误观念。

三、新闻信。

美国传播学麦库姆斯( b )提出了著名“信选择论”③以衡量新闻记者是否对某新闻信有特定偏或对那些不具有代表性新闻信息进行倾向性选择。

表3显示占样总量33.6%(07)涉华报道以官方发布信息作主要新闻信包括官员讲话容、官方信息、官方统计数据、官方发布各种法律、法规、公告、白皮等等。

比如“国海关( )周二发布统计数据表明国上月出口增速创五年新低与年期相比仅增长6.9%……”(《纽约报》月日)。

外有79(占样总量.8%)借用匿名信新闻事实。

很多滥用所谓“某某某致认”、“被某某某普遍接受”等带有“认支持”辞令。

值得是美国记者还常引用反华分子或组织观或评论。

这些言论往往带有强烈人偏见与阴险动机既不真实、更不可信。

社会心理学库尔特V卢因(KrL)认美国记者新闻信息选择导致了涉华报道总体上倾向面立场。

记者和编辑充当着“守门人(Gk r)”角色只有那些合“守门价值标准”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所谓“标准”就是“识形态”。

由被冷战思维所化不少美国记者视国、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敌国”对发生这些国事件往往有先入主概念或结论并据刻将反华分子和组织言论作新闻信即便虚假也欣然接受。

这就是所谓“先入主偏见”。

四、写作手法。

美国著名新闻学艾英格(gr)提炼出新闻报道两类写作手法“整体背景式描述()”和“体插曲式描述()”。

前者基对整体或纵深背景环境进行描写(即背景介绍)具有高概括性使受众直奔主题(比如概述美国种族主义社会环境);者基对案或特定事件进行描写具有强烈现场感容易赢得受众情(比如详述无可归难民悲惨遭遇)。

表显示占样总量6.%出现了这两种写作手法。

很多记者习惯导语运用它们使受众开始便跟着记者思路走终与其观致。

共有8出现整体背景式描述有些着重介绍国近几年宏观济环境有些将政治问题与“北京奥运”挂钩。

例如“30多年里世界上没有哪国能像国样济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纽约报》月6日);再如“国领导人希望济高速发展以减少贫困但也尽力给房地产市场和其他行业降温以免造成通货膨胀引发济危机……”(《纽约报》月0日);又如“近几周达尔富尔危机国变得异常敏感。

美欧正呼吁国人民共抵制北京08奥运以表达国对苏丹政策不满……”(《纽约报》5月9日)。

共有3出现体插曲式描述绝部分以人悲惨遭遇描写主。

如《芝加哥论坛报》5月6日引用道“张老汉每月养老金有80美元左右……但无论如何也担不起昂贵医疗费用……他几乎每天都要蹬着装满旧、旧杂志、旧鞋和旧裤子三轮车到北京南城卖些钱以补贴用……”;《洛杉矶报》5月6日是这样开头“郭萍(音译)刚9岁就开始了她马拉松生涯……早上起床天跑0英里二天脚肿得连鞋都穿不进……郭萍和队友日日受着残酷训练……稍有懈怠教练便对她们拳打脚踢鞭棍交加没有人能保护她们……”。

通分析发现美国记者常将采集人化故事和背景材进行整合、改编和重塑终通体插曲和整体背景相结合手法表述出。

这样幅幅“栩栩如生”“现场画面”呈现者眼前有“身临其境”感极易化、影响受众

正如美国新闻社会学麦克奈尔(r)所说“了引起受众共鸣美国记者擅长制造新闻将集新闻信息化成看似‘生动’‘真实’故事这就是新闻‘虚构表达’质”。

美国记者新闻写作主要特是方面从微观出发通描述普通人感人故事和切身体验以见、以带面地反映社会重事件;另方面从宏观出发通配以量横向、纵向背景材对新闻事件进行烘托。

可以说以见、背景烘托、面结合、相映成趣已成美国记者惯用新闻写作方法。

五、冷战思维。

美国新闻社会学爱德尔曼(l)和新西兰政治学赫什博格(rbrg)总结了代表“冷战思维”三要素“由”、“民主”和“共产主义(共产党)”。

他们认若作者将主题与这三要素任何相系则说明这或多或少存“冷战思维”影子。

表5显示有97(占样总量5.7%)提及了与“由”“民主”相关容。

《纽约报》位记者这样写道“……当前国济结构并不完善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如说还有什么别办法那就是接受西方国民主思维(r r )……”(月3日)。

美国著名社会学乔姆斯基(k )认“美国新闻或多或少带有些‘反共’味道‘唯识形态论’不仅始终主导着美国媒体对华报道而且也他们提供了条威胁与恫吓国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看冷战思维已成美国记者分析问题“核心认知框架(rl g v rrk)”。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戈夫曼(G)说冷战虽然已结束近0年但“反共”识形态美国根深蒂固不可能消失。

美国记者把“共产主义”作参与国际政治对抗利刃将绝部分国议题美国式“由”、“民主”框架下进行分析这样涉华报道总体立场然倾向面。

新闻传播学角看美国新闻常带有强烈识形态偏见

美国报业盟专栏作罗门(l)针见血地指出标榜己“新闻由卫士”美国记者受到“民族心主义( r)”影响不能也不愿从国历史和国情角探国问题。

特别是“人权”问题上总是采取双重标准势必造成新闻叙述识形态化。

(作者毕业美国普渡学社会学系现新华社国部编辑)。

释。

美国著名传播学诺伊曼()等人将“新闻报道模式”定义“新闻记者基既有观念(如人思维定势或认知结构)对新闻信息进行集、整合、释以及评价程与方法”。

②比如“他很有礼貌地让女士们先行”这表达出现了正面副词“很有礼貌地”表明作者对主人公“他”持正面态。

③“信选择理论”实际上是麦库姆斯( b )和肖()所提出“议程设置理论”重要分支。

相关热词 美国报道日报分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