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保持作风纯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作风纯洁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一、保持作风纯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保持作风纯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作风。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丢”;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因此,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归结到密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上来。

(四)保持作风纯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群众观点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人民群众力量,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人民群众。可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基础。

(一)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把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群众呼声和要求置若罔闻,有的甚至置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有的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遇到群众办事和反映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生、冷、硬”,官腔官气,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损害党的事业。

(三)学习风气不够端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各种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前,心不沉、气不静,忽视党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学习,疲于应付文山会海,热衷社会交往,理论素养和知识修养亟待提高。有的对学习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根据自己需要任意裁剪,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误导干部群众;有的学习动机不纯,把学历当作晋升的敲门砖,满足于弄一张文凭作为要求组织提拔的资本,或者把学习当作摆设,当作装潢自己形象的工具,附庸风雅,哗众取宠;有的学习理论不扎实、不深入,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有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常常用理论装点门面,讲起来夸夸其谈,而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遇事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等等。

三、保持作风纯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路径思考。

(二)加强党性教育,增强宗旨观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在群众路线上就是“一切为了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党性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党性纯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为人民群众服务,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是制定民意表达的规章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于说话的制度保障,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通过正当渠道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不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扩大化、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矛盾纠纷;三是充分利用群众接待日、行风热线、门户网站等载体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反映渠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依法按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