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四坛:暴走英雄坛京城

在北京住久了的人都知道,京城里有四个比较出名、至今保存完好的坛。

四个坛呢?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京城的建筑格局基本上是个“棋盘型”,规范有序。

四个坛的设置也依据这个特点,分处在京城的东南西北:天坛在南面,前门外的天桥附近;地坛呢?坐落在北面,安定门外;日坛在东面,朝阳门外;月坛,则在西面,阜成门外。

如此一个设置,形成了“以故宫为中心、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局面,颇为对称、和谐。

坛为祭祀之地,这四个坛都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的地方

天坛祭祀天神,在地坛祭祀地神,在日坛祭祀日神,在月坛祭祀月神。

四个坛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据史书记载,这四个坛都建于明朝,但可不是一起建成的。

最早建的是天坛,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最初叫“天地坛”,是祭祀天神、地神地方

也就是说当初是把天和地一齐祭祀的。

过了一百多年,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制定了在京城四郊分别祭祀的规矩,于是在北郊另外建了祭祀地神地坛,原处也就改名为“天坛”。

地坛从“天地坛”分离出来之后,就成了专门祭祀地神地方

当时称做方泽坛。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叫地坛

祭天、祭地都有了地方,那么祭日、祭月也得有个地方

于是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又分别建造了日坛月坛

日坛又名朝日坛,主体建筑是祭坛,四周环绕着矮墙。

坛为方形,西向,白石砌成。

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

清代改为方砖墁砌,四周有短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一座。

月坛,又名夕月坛

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高台,高1.5米,坛面铺设着白色琉璃,四面设有白石阶。

在明清两代,把祭祀这件事看得相当重。

比如每年祭天的时候,皇帝要亲临天坛的祈年殿,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天前要沐浴斋戒,然后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

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洪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每逢甲、丙、戌、寅、壬年,皇帝还要在春分日寅时亲临日坛朝日。

祭拜时皇帝是红袍加身,颇显隆重。

在丑、辰、未、戌年,皇帝则要亲自赴月坛祭祀礼。

时至今日,这四坛依然存在,各种古建筑保存完好。

比如天坛的祈年殿,现在已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这四坛中,天坛的地盘最大,占地270万平方米,园内古木参天,花草葱茏,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地坛的地盘也不小,仅次于天坛,每年春节都在那里举办庙会,热闹得很。

现在已成为旅游场所的日坛,由于坐落在使馆区,而且林木成荫,路面整齐,古朴典雅,景色幽静,成为各国外交官员及家属们喜游的处所。

月坛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始对公众开放祭坛,并在其外部设置了儿童乐园,还加种了婆罗树、梧桐树、石榴树和桂花等名贵观赏树种。

近期又在进一步修缮,在布置上突出“月”的主题和秋的意境,使之成为北京一处优美的赏月和游览胜地。

当时建这四坛,分别是为了祭祀天、地、日、月,祈求它们给人间带来好运。

这无疑带有迷信的色彩,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好借助于此。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多少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尊重天、地、日、月。

仅就这一点来说,还是可取的。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当然无需再去搞什么祭祀,但与自然和睦相处,照自然规律办事。

,还是应该努力去做的。

您说,这话在不在理儿?★      (张妍选鲁《人民日报海外版》)。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