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壮苗培育技术

论文关键词:水稻;湿润育秧;旱育秧   论文摘要:介绍了水稻湿润育秧和旱育秧水稻育秧关键技术环节,以期为水稻培育壮秧提供参考。

1水稻湿润育秧关键技术      1.1种子处理   主要包括晒种、浸种、消毒和催芽

水稻种子播前宜摊晒l~2d,促进种子中酶的萌动,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选用适宜药剂浸种,可有效杀灭种传性病菌,杜绝或减轻大田发病。

1.2选好秧田   选择背风、向阳、离水源近、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结构良好、杂草少、无病虫、离本田近的地块作秧田

若是盐碱地应洗盐,使耕层含盐量降到0.2%以下。

北方一季稻区多为旱整地,结合耕地施优质有机肥60~75t/hm2,然后整平耙细,要求畦面平,高低不过寸。

1.3播期与播量   早稻宜播期在4月5~15日,旱育秧适当提前。

大田用种量湿润育秧112.5kg/hm2,旱育秧减半。

单季晚稻适播期宜在5月5~15日,大田用种量杂交籼稻15.0~22.5kg/hm2,杂交粳稻30.0~37.5kg/hm2,常规粳稻90kg/hm2。

双晚以能安全齐穗为依据,宜在6月18~25日播种大田用种量参照单晚。

提倡稀播,秧田大田比例,湿润育秧为1∶8~10,旱育秧为1∶40~50。

1.4秧田管理   1.4.1水浆管理。

一叶一心期前保持秧板湿润,促进芽谷扎根稳、转青快,采取“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沟水”。

三叶期前采取浅水灌溉,干、湿交替,促根深根多。

三叶期后保持适当水层,调节植株体内水分平衡。

1.4.2施肥方法。

基肥充足,追肥要早、量少次多。

一叶一心期施用断奶肥,用尿素60kg/hm2;三叶期追施促蘖肥,用尿素75kg/hm2;移栽前1周追施送嫁肥,用尿素75kg/hm2,视苗情叶面追施微肥、激素1~2次。

1.4.3喷施多效唑。

一叶一心期可结合追肥,用300mg/kg(15%多效唑粉剂225~300g/hm2对水150kg/hm2配制)溶液喷施,促蘖控高壮苗,增强秧苗综合素质。

1.4.4病虫草害防治。

注意选用对路药剂防治绵腐、苗瘟、叶斑、蓟马、象甲及秧床杂草。

2水稻育秧技术      2.1播前准备   2.1.1苗床选择与准备。

选择浇灌方便、向阳的旱地(一般在自家园内),按照相同大小规格打好床,床底压实,然后铺上配制好的床土。

为了提高地温,提前5~7d将棚膜扣上。

2.1.2床土准备。

根据园田肥力状况,施腐熟的农家肥,也可用山地腐殖土。

育苗时一般需调酸,但现在调制好的苗养土一般不用调酸和施肥,床土厚一般5~6cm。

播种前1m2苗床用2.5g敌克松加水1.5kg进行床土消毒、调酸,或施用壮秧剂,再反复浇水至外渗状态,从而保证一播全苗。

2.2种子处理   先将种子晒3~5d,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而后催芽

首先用杀菌剂消毒4d,再用水温为15℃的酸水(pH值3.5~4.0)浸3~4d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催芽

酸水浸种技术:据资料记载,用pH值3.5~4.0的酸水浸种可明显提高水稻种的发芽率和发芽势,缩短发芽天数和破胸时数,秧苗茎基粗壮,根系发达,大大降低了水稻苗期立枯病的发病率;同时也在一定范围提高了水稻水量,增产幅度为6%~9%。

育秧种子只要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忌催芽过长,谨防播种“铁籽”。

2.3播种   一般4月10~15日播种,播湿籽为2000~2500kg/hm2。

播前1d苗床浇1次透水,播种当天再补浇1次,将种子均匀撒在床上,用细眼喷壶再浇1遍水,使种子粘上床面,再在覆盖过筛细土(加除草封闭)上铺1层薄膜以保温保湿,利于出苗。

早稻播后立即插弓盖膜,中、晚稻应覆盖秸秆、草帘等,以保湿出苗。

2.4苗床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注意保持温度,保证快出芽、出齐苗。

出苗至一心一叶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内,促根系下扎,控上促下,使根长与苗高比达2∶1。

一叶一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200mg/kg多效唑液。

早稻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降温控湿,注意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叶片不蔫不浇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

2.5叶时追施断奶肥,用尿素500kg/hm2、过磷酸钙400kg/hm2对水75t/hm2喷施,喷后淋清水洗苗。

三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除去覆盖物,并严格控水,促根下扎。

移栽前7d,可追施送嫁肥;栽前1d浇1次透水。

中、晚稻育秧期间虽不需保温,但仍需搭棚覆盖,保湿(亦可秸秆覆盖)促出苗、全苗,出苗后罩棚防雨。

雨后要及时排除田沟积水,避免苗床水分过多,造成徒长。

苗期要始终坚持旱育,不可水旱交替,以保持旱秧移栽大田后的“暴发力”。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