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纯咽部溃疡为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1例

【关键词】 淋巴瘤贝赫切特病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8岁,因反复咽痛2年余,再发1周入院

患者于2年余前无诱因常出现咽痛、咽部溃疡,在当地医院予抗生素抗炎及中成药清热解毒治疗1月余无效,无发热、盗汗、消瘦,无皮损,相关检查未发现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免疫学检查阴性,后咽部溃疡仍进行性加重,数月不能愈合,到华西医院经多次咽部取材活检并经讨论最后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

回当地医院经CHOP方案化疗2疗程咽部溃疡消失,但患者未坚持化疗

入院前1周再次出现咽部溃疡,并逐渐融合、加重,疼痛明显,难以吞咽进食,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我科。

查体:生命征平稳,全身皮肤无皮疹及皮损,咽喉壁、上腭处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部分融合,表面有白色假膜附着,双扁桃体I度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

入院后血尿常规,肝肾功正常范围,ANA、A—sDNA、ENAs阴性,胸腹部CT未发现明显异常,给予CA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三氧化二砷化疗2疗程及局部放疗1疗程后,患者咽部溃疡消失,病情好转。

2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血液常见恶性肿瘤,其结外侵犯较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约占20%—50%,几乎可侵犯全身组织器官,最常见胃肠道,其次可见于鼻腔、纵膈、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乳腺和眼附属器等[1]。

其临床表现不一,但以肿块和占位居多。

NK/T细胞淋巴瘤绝大多数原发于鼻腔,表现为鼻腔肿块和新生物,很少侵犯淋巴结,此患者咽部溃疡为主要表现,临床上极少见,国内外罕有报道,国内常冬青等报道1例[2]。

以单纯咽部溃疡为表现的淋巴瘤需与风湿性疾病如贝赫切特病(也称白塞病)鉴别,贝赫切特病主要特征为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等,不典型病例也可表现为单纯口腔溃疡,仅从临床表现不能区分二者。

溃疡教深、不规则,成片融合,进行性加重,常规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合并发热,消瘦、盗汗等,临床医师应警惕肿瘤性溃疡可能,以免贻误病情。

肿瘤性溃疡淋巴瘤多见,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所有部位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临床表现形式多变,极易误诊、漏诊,确诊有赖于病理活检,临床上怀疑本病应尽早反复多点取材活检

NK/T细胞淋巴瘤治疗以放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石远凯.淋巴瘤[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34. [2]常冬青,王文岭,丛林.口腔恶性淋巴瘤误诊为白塞氏病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89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