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缺口模型看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摘要:从两缺口模型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就业压力未能缓解、贸易顺差过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要调整失衡需求结构,关键是刺激消费更快增长,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两缺口模型;结构失衡;刺激消费;社会保障      一、两缺口模型      对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来说,总需求=国内需求+海外需求=消费需求(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投资需求(库存变化+固定资本形成)+(货物出口+服务出口),总供给=国内供给+来自海外的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口+服务进口)。

设定:D为总需求,C为消费需求,CG为政府消费,CP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需求,SK为库存变化,GFCF为固定资本形成,EX为产品出口,EXS为服务出口,SP为总供给,IM为产品进口,IMS为服务进口,GDPE为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则上述总需求总供给公式变为:D=CG+CP+SK+GFCF+EX+EXS,SP=GDPE+IM+IMS。

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看,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因此可得:CG+CP+SK+GFCF+EX+EXS=GDPE+IM+IMS。

对上式整理得:[GDPE—(CG+CP)]—(SK+GFCF)=(EX+EXS)—(IM+IMS),即(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或储蓄与投资缺口=出口进口缺口

这即是著名的两缺口模型,即储蓄与投资间的缺口总是等于出口进口间的缺口

对于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来说,其储蓄与投资间的缺口可通过调节进口出口来弥补。

若国内投资等于储蓄,则对外贸易保持平衡;若国内投资小于储蓄,则出口大于进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若国内投资大于储蓄,则进口大于出口,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二、从两缺口模型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消费率不断下降,储蓄率持续高升,消费率已由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6年的49.9%,相应地,储蓄率由37.7%上升到50.1%。

高储蓄带动高投资,同期,投资率由35.3%上升到42.5%。

由于投资率上升速度慢于储蓄率,使得储蓄与投资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导致出口进口间的缺口持续扩大,贸易顺差持续上升。

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7.5%。

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一是需求结构失衡,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过旺;二是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三是就业结构失衡,表现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

与此同时,工业的过快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

(一)需求结构失衡

消费率太低,投资率和净出口率过高。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下降,已由2000年的65.1%下降到2006年的39.2%。

与此同时,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由22.4%上升到了41.3%。

其中,2006年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40%。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和2006年分别达24.1%和19.5%。

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和消费的相对缓慢增长,推高了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拉低了消费率

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已严重失衡,即最终消费率太低,投资率过高。

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只有49.9%,其中居民消费率36.2%,政府消费率13.7%。

资本形成率为42.6%,其中固定资本形成率高达40.8%。

当前,全球平均消费率约77.5%,资本形成率22.3%左右,其中,2006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71.9%,资本形成率26.0%。

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7.6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22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3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我国货物和商品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以上,2006年上升到7.5%,比中等收入国家高5.4个百分点(见表1、表2)。

(二)产业结构失衡

第三产业比重太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出取决于市场需求

因此,需求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了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

结果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

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6年的49.2%;第三产业比重则基本稳定在40%上下。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是基本规律,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已由2000年的14.8%下降到了2006年的10.8%,平均每年下降0.67个百分点

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平均约为4%、32%、64%,其中工业产值比重为2l%左右。

高收入国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分别为2%、30%、64%,中等收入国家为10%、36%、54%。

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6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7%、48.9%和39.4%,其中工业产值比重为43.3%。

我国第二产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7.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高22.3个百分点,建筑业低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失衡增大了就业压力。

尽管过去近3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9.7%,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由于劳动力供给的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经济增长始终是在较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2006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失业率为4.1%,而实际失业人数要高许多。

另外,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富余劳动力。

我国就业压力一直未能缓解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使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相对较少。

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而到2006年底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才刚刚达到32.2%。

实际上,我国第三产业亿元产值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最多的部门,服务业不发达是我国就业压力不减的主要原因。

按现价计算,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亿元增加值需要劳动力1 810人,而第三产业创造亿元产值需要劳动力2 920人,后者是前者的1.6倍。

若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为50.0%,比实际提高1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38.9%,比实际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保持不变,那么,我国非农部门的就业岗位就将比实际增加2 418万个。

(见表3)由此可见,若能大幅度提高我国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就会大大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四)贸易不平衡状况日趋加剧。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进口需求增长,为我国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

我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出口的高速增长

我国货物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 60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2%,而同期全球贸易总额增长率仅为6%左右。

其中,出口由97.5亿美元增加到9 6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9%;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7 916亿美元,年均增长16.5%。

(见表4)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排位迅速上升,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改善,是我国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基本原因,而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是推动出口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