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笔下的优伶群像】张恨水笔下的台城

[摘 要] 《20世纪初,小说戏剧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质变,出现了大批出色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张恨水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师,他终身热爱戏剧,以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优伶形象,寄寓了他对戏剧艺术和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优伶优伶情结;剧团生活优伶观      优伶,是指从事戏剧、歌舞、音乐、说唱等带娱乐表演性质的艺人的总称。

通常所说的优、优伶伶人都是演员的意思,不论是奴隶社会的歌舞奴隶还是封建时代的戏子歌姬包括民国时代的梨园艺人优伶的艺术活动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们的曼妙舞姿、优美歌喉和戏谑的艺术演出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社会的文化氛围。

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小说戏剧都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质的转变,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探索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张恨水就是一位处于新旧交替、中西融合的过渡时代的文人,他终身热爱戏剧――听戏、赏戏、评戏、写戏、演戏,以报人的敏锐洞察力和作家的形象感悟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灵动的优伶形象,这些优伶群像,寄托了张恨水本人独特的人生情绪和戏剧理想,寄寓了他对戏剧艺术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一、优伶情结的起源   张恨水是有着浓厚的优伶情结的,从作家的生平经历上看,张恨水之所以会在近五十年的翰墨生涯中屡屡选定女伶题材,乃与他的故乡戏剧氛围和青年谋职时曾有的两次剧团生活牢不可分。

1.潜山戏剧之乡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南昌,但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安徽潜山人,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中,对故乡的民俗风情,或进行直接描述,或将其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或深情款款的展开回忆。

他起的笔名也有很多是取自故乡,如“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等。

安徽潜山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风光,更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出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到了近代,潜山流行高腔、弹腔、徽调、黄梅戏,现代的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一代宗师杨小楼、黄梅戏名角韩再芬等,都是潜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2.剧团职业生涯   1914年12月,张恨水由堂兄张东野介绍,加入“文明话剧团”,开始只是“帮忙弄点宣传,写写说明书”。

剧团的主持人是著名的话剧艺术家李君磐和陈大悲。

1915年第一次尝试角色是出演《落花梦》里面的一个生角,后来还演过《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虽然属于“玩票”性质。

但由于剧团的流动性质,使他有机会到各处走动,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积累了丰富生活,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他喜欢在小说中,设置悬念和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又往往喜欢用小动作来提示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这些都得益于他的舞台生活,他自己曾公开地说:“当我描写一个人,不容易着笔的时候,我便对镜子演戏,给自己看,往往能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

”   3.与优伶结交   张恨水的一生有一件得意的事情,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得意的事是“倾囊豪举”“一元看三星”;遗憾的事是错过谭鑫培的演出。

张恨水亦有传统文人的“名士风流”气质。

结交名伶也是他的个人旨趣,一方面通过朋友他认识许多优伶,如张丹翁就是很多坤伶的义父;另一方面他因为记者的身份,认识很多伶人也很方便。

二、张恨水作品中的优伶形象   从1929至1940年,张恨水共有10部小说伶人为主人公,分别为《啼笑因缘》、《银汉双星》、《现代青年》、《斯人记》、《满江红》、《天河配》、《夜深沉》、《美人恩》、《秦淮世家》、《赵玉玲本纪》,这些小说直接反映了社会底层的伶人的欢乐与痛苦、屈辱与抗争、命运与生活等方面情况,下面将对张恨水笔下优伶形象进行分类分析。

1.“执迷不悟”型   “执迷不悟”型优伶形象张恨水小说中比比皆是,比如《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秦淮世家》中的唐小春、《夜深沉》中的杨月容、《现代青年》的周计春等。

这些人都才貌双全、聪明伶俐,都有被侮辱和损害的命运,张恨水对他们的命运深深的同情,但并未掩饰他们的缺点:贪慕虚荣、贪恋金钱、意志脆弱、缺少诚信,这些人性的弱点使得他们迷途深陷,却依然执迷不悟的内在原因。

2.“幡然醒悟”型   “幡然醒悟”型的艺人张恨水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满江红》的李桃枝、《天河配》中的白桂英、《热血之花》中的余鹤鸣,他们在最初的时候有过怀疑,有过动摇,甚至还变节,但是最后都选择了真善美的人生道路和爱情观。

3.“大彻大悟”型   在《斯人记》里,有两位风范高洁的艺人――井兰芳和薛爱青,她们色艺双绝、德才兼备,尤为难得的是,她们深知自己的特殊职业性质,洁身自好,雅人深致,给人留下了高洁自重的形象

三、张恨水优伶观   1.优伶的爱情观   在张恨水的作品中,优伶的爱情一般是不会有圆满的结果的,张恨水深知生活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公,但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张恨水也希望艺人在拥有完美技艺的同时也能收获平等的爱情。

2.优伶的道德观   优伶的特殊身份,既能结交达官贵人,又与引车卖浆沦为一流,穿梭于上下层之间,面对种种诱惑,他们的选择彰显了道德标准,张恨水认为德艺双馨是第一等   3.优伶的社交观    五四后的中国,女性社交逐渐成为现代性的代表产物,张恨水也呼应了这一趋势,他不是一味的赞扬,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在传统的色艺交际方式与现代文明的交际方式冲突下,张恨水亦有着自己的见解。

四、结语   作为一名新旧交替、中西交融时期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不是通过小说宣扬“主义”或者“思想”的作家,他倾向于“叙述人生”的客观境界,张恨水优伶观,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试图从古代优伶文化的娱乐性和悲剧性疏离出来,改变倡优并称的习惯,但是作为一名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中国文人,他又不自觉地对伶人具有偏见,流露出一种矛盾的、复杂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啼笑因缘》[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   2.张恨水.《斯人记》[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   3.张恨水.《斯人记》[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   4.张恨水.《天河配》[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   5.秦瘦鸥.《戏迷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   6.张伍.《回忆父亲张恨水先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   7.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6月   8.梁朝伟、张玉.无法回避的轨迹――论成长经历对张恨水小说的影响,语文学刊.2010年第11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