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荣,贺龙尽在他笔下:贺龙体育场

我与刘秉荣相识于1980年。

1980年6月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成立时,他由北京军区宣传部调到了编写组工作。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真诚坦荡。

1983年,他创作出版了长篇评书《菜刀记》,这是写我父亲早期革命的作品,书出版和在广播电台播出后,反响很大。

此后,他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崇敬之情,积极写作,先后出版了多部反映我父亲革命生涯的长篇著作,计有《菜刀记》、《反南昌》、《贺龙演义》、《福将贺龙》、《洪湖血浪》、《神龙元帅》(上下卷)、《喋血洪湖》、《贺龙大传》(3卷)、《洪湖曲》、《贺龙姐弟》、《贺龙传奇》、《贺龙元帅》、《建国后的贺龙》、《贺龙全传》(4卷)。

其中《洪湖曲》获全军第五届图书奖。

贺龙全传》经单田芳先生录制成长篇评书后,先后在全国800家广播电台播放,收听者家喻户晓,反响强烈。

并获得了全国长书金奖。

从1980年至今,刘秉荣潜心研究我父亲的业绩30年,他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最著名的研究我父亲的专家。

作为一个军旅作家的刘秉荣,他的勤奋和多产在全军是出了名的。

从1980年以来,即“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不辞辛苦地收集有关军史、党史方面的史料,实地采访

经中央军委领导批准,他先后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以及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常常是一壶水、一个面包,一坐就是一整天。

在中央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时,中午没处休息,只好坐在柿子树下,靠着柿子树打个盹儿,蚂蚁都钻到他衣服内。

在四川省档案馆查档案时,曾骑车到100多里外的一座山里的库房里查尘封资料,他和看库的老头儿一起睡地铺,喝红薯粥。

没有复印机,只好手抄。

辛苦之极,使人难以想象。

凭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刘秉荣采访了众多的我军高级将领,也采访了众多的国民党内著名人物,还采访了诸如袍哥头目等社会人物。

他为了采访一位当年的袍哥大头目,骑车在成都大街小巷寻找,几乎找了半个成都城才找到。

采访了我父亲早年在川军部队时的一位姓邱的参谋长,当时这人已95岁,在他采访后不久老人即离世了。

如今,他当年采访的人早已作古,因而,他的采访笔记就成为珍贵的史料了。

为了创作刘秉荣走遍了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千方百计掌握第一手资料。

红军当年战斗的地方都山高路险,人迹难到,川东一带就素有“养儿不用娇,酉秀黔彭走一遭”之说,而这里恰又是当年红军活动最多的地方,他不顾道路艰险,多次到这一带采访

1980年12月23日,他在彭水采访时,他所乘坐的吉普车与公交客车相撞,大客车跌入千米深渊,他幸免于难。

这些艰难的采访,更使他感到当年红军创业之艰。

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

他对作品反复修改,力求故事生动、史实准确。

他说,小说是作者生活积累的结果,写文学史传是作者辛劳采访的结果。

作者若要给后人留下真实的文学史传,就必须进行深入的采访,要做到亲自查(资料),亲耳听,亲眼见,靠捕风捉影、“拿来主义”是不行的。

他尤其反对那些把别人辛苦采访的成果无偿拿过来,加上一些文学语言,巧妙的演变成书,再动用媒体拼命吹捧,蒙哄不明真相的读者,最后俨然以“大师”自居,他认为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因为目前我国的著作权法中还没有对史料使用是否侵权的认定,因而使这些“文抄手”钻了空子,他们用剪刀加糨糊加电脑就制作了所谓的精品,他对这样的行为深恶痛绝。

有如此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有“拼命三郎”般的吃苦精神,多年来,他先后又出版了有关红军史的著作《中共领袖蒙难记》、《西路军魂》、《红海忠魂》(上下卷)、《魂飘重霄九》(上下卷)、《红一方面军纪实》(4卷)、《红二方面军纪实》(3卷)、《红四方面军纪实》(2卷)、《中央红军长征实录》、《红二方面军长征实录》、《彭德怀传奇》、《朱良才传略》、《朱声达将军传》、《中国工农红军全传》(8卷)。

其中《中国工农红军全传》经总政批准、军科专家审定出版,为红军创建以来国内外唯一的一部文学史传,填补了红军文学史传长卷的空白。

出版后,各方反响强烈,西单图书大厦视为精品,多家书店均一售而空。

这部鸿篇巨制中,写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贺龙、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几乎所有的中共领袖的曲折经历,写了中国工农红军10年艰苦斗争的历程。

写了南昌暴动、湘南暴动、广州暴动、秋收暴动、平江起义、洪湖暴动、黄麻暴动、苏区肃反、反五次“围剿”、万里长征等重大事件和战斗历程。

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生动。

刘秉荣认为,中国工农红军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革命精神,可以说红军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奇迹,是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放在了首位,正是这种纯高的思想和信念力量,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勇和智慧,取得了一个个的斗争的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近90年历程的今天,尤其更要发扬这种革命的精神。

而这种崇高的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共产党员身上所缺少的。

我完全同意秉荣同志的看法。

对于他创作《中国共农红军全传这部书,我是赞成并支持的。

当时我负责军科大百科部的工作,给他创作这部书提供了许多方便,我们经常探讨有关红军的历史和事件等。

秉荣同志把写好的章节送给我看,他说他写此书当尽最大可能做到于史有据,文字上尽量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虽成书于今日,但不仅要为当今读者负责,更要为以后的读者负责,要为人们留下一部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而又具有文学价值的中国工农红军全传

自调到总参《贺龙传》编写组后,他曾不止一次的对我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初中只上了一年,能为贺龙元帅写传记是组织上的信任,是元帅亲人们的信任,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不辞辛苦地实地考察、采访、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完了130万字的《贺龙大传》,并在纪念建国50周年之际出版

我父亲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参加过讨袁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出任过南昌暴动的总指挥,创建红军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创建了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指挥了解放祖国大西北、大西南的战争。

建国后,又出任了国家体委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文革”期间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而死。

这部书历史的跨度大,难度大,要对民国史、党史、军史、战史以及建国后的国家体育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文化大革命”等大大小小的事件都要清楚来龙去脉,对众多人物要详细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刘秉荣是全身心地 投入了这部书的创作的。

当他把书稿给我后,我是一口气读完的。

书中不仅对我父亲叱咤风云一生的描写使我感动,而所写到的和我父亲一起战斗的战友们也使我动情,而且许多章节催人泪下。

为使这部书能尽快出版,我致函当时的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同志,请给予支持。

出版后,我和秉荣同志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名售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签名300多套。

此后,他继续对这部书进行修改补充。

2003年,又写完了240万字的《贺龙全传》,我读了书稿,感到这部书文笔更加流畅,情节更生动感人,不仅广采博引,叙事周备,史料翔实,且有许多鲜为人知。

2006年,人民出版出版了4卷本的《贺龙全传》,这也是共和国的10个元帅中唯一的一部详实的全传

刘秉荣态度坚决地不写所谓“揭露”、“内幕”和戏说的文字,而又态度坚决地写“热情歌颂”的文字。

他说,对敌对势力写的歪曲丑化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书,要坚决批驳。

他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凡是出版发表的红军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稿费多少由出版社定,甚至可以不要。

如人民出版出版创作的《红一方面军纪实》一书,在签合同时,他一句话就少要了两万元。

他只希望出版社能降低出书的成本,低定价多卖些书,使更多的人了解红军,了解革命先辈的战斗生涯。

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播讲他写的《贺龙全传》时,他表示不取分文报酬,全国800多家广播电台可以无偿播放,他的目的只为宣传贺龙元帅的业绩,教育后人。

1983年5月,刘秉荣调入武警部队以后,即投身于武警部队题材的创作

他积极深入生活,和官兵们交朋友。

他曾多次对我讲,官兵们太辛苦了,太可爱了,他一定要热情颂扬他们,颂扬他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颂扬他们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调入武警部队的当年,即组织拍摄了《特区哨兵》等16部反映武警官兵生活的纪录片,而今,这些纪录片都已成为极珍贵的史料。

他还写了一大批反映武警官兵生活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作品

1988年,他经过深入采访,为武警河南总队信阳支队士官刘家友写了传。

该书在未出版之前拿到北京总队二支队组织战士们阅读时,战士们边读边感动得哭。

出版后,时任排长的张曙光更是边读边落泪,他在中队黑板上写下“请大家读一读《刘家友传》吧”。

《刘家友传》是我军实行士官制以来唯一的一部描写士官人生的传记。

秉荣同志先后出版了反映武警部队官兵生活的著作有《东方武警》、《刘家友传》、《英雄赞歌》、《第九次较量》、《南疆擒魔》等多部和几百篇中短篇文学作品

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刘秉荣悟出一点重要的体会,就是“亮点”、“机遇”和“勤奋”。

他说“亮点”就是悟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悟性,比如,有的人有美术天赋,有的人有唱歌天赋,有的人有搞文学创作天赋,而搞文学的人中有的人写诗歌见长,有的人写小说见长,等等,这就是悟性,这悟性就是自己的“亮点”。

他说他的“亮点”是写大众文学、通俗文学;“机遇”是把他调到了总参谋部《贺龙传》编写组。

我想,他的创作体会对许多人都适用的。

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是有许多机遇的,抓住了这机遇,再努力奋斗,就能成功。

刘秉荣正是找到了自己的“亮点”,又抓住了“机遇”,加上他的勤奋,所以取得了好的成绩。

用真情书写历史的刘秉荣,据说创造了多个第一:他创作出版了4000万字、60多部著作在全军全国第一;他创作出版的反映我父亲的作品全军全国第一;他创作出版的反映红军作品数量和质量在全国第一,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全传》,填补了红军史长卷的空白;他创作出版的反映武警官兵生活的作品全军第一,其中全方位反映98抗洪、汶川大地震的作品全军全国第一;他创作出版的反映民国历史内容的作品也在全军第一……。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