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案用具――笔筒\笔格\笔舔\毛笔] 文房用具组合

先说与毛笔有关的书案用具

笔筒,按推理,应是先有毛笔后有此物。

据史料记载,汉代已经有了贮笔的器具,毛笔不用时插放此中,敞口,高度在笔长的一半以上,或方,或圆,或是植物、动物的造型。

在宋代,因陶瓷业的长足发展,故有了陶瓷笔筒

明代的文人十分讲究书案文具的质量,笔筒的材料走向多样,制作追求精良,有铜、铁、玉石、陶瓷、竹木象牙笔筒笔筒上或彩绘,或阴雕阳刻,或镶嵌其他材料,争奇斗艳,各呈异彩。

清代的笔筒,更加讲究,特别是供皇宫御用的,往往是精美的艺术品。

乾隆朝的苏州,曾在玉笔筒上雕镂出各种山水、花鸟图案,并刻上皇帝写的诗文,还有象牙笔筒,在其表面镂刻山水、花鸟、人物及楼台亭阁,其工艺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存世量较大的,还是以竹木为材质的笔筒

木制笔筒又以硬木类的视为珍贵,如紫檀、红木、乌木、铁力木、黄花梨……尤以整块木料挖雕而成的为上品,拼镶、修补、加底的则次之。

同时,笔筒的纹饰、绘图的布局及雕刻工艺,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若是出自名人之手,则更是价格不菲了。

历年来,我也收藏了一些笔筒,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井冈山购置的竹笔筒、株洲“炎帝节”所特制的铜笔筒,以及产于醴陵和景德镇的瓷笔筒,都是很可入眼的。

笔格,又称之为笔架笔搁,也就是搁笔的器具。

我们在作书画时,需要稍作休憩时,便可把笔搁笔格上。

历代的笔搁,质地有玉石、陶瓷、金属、象牙竹木,其款式亦繁多,有山形、树形、人物形、动物形等等。

清代的“白玉雕镂松柏人物笔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笔架”等名品,因材质高贵、做工精妙,颇受藏家青睐。

笔舔,又名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多以玉石、水晶、象牙等自然色彩单纯而浅的为材质。

笔舔一般形体较小,有如一个小碟,一掌可握,造型精美、雅致,如清代的牙雕葫芦形笔舔,像一个平卧的葫芦的剖面,在葫芦上端雕出细藤和叶子,十分生动传神。

笔舔也有用竹木制成的,如清代的黄杨木雕笔舔,是一片树叶形,上有一蝉,令人惊叹其工艺的精巧。

接下来,再说毛笔

唐代的大书法家张旭,人誉之为“草圣”。

“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唐・杜甫《剑器行》诗序),“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唐・李颀《赠张旭》)。

杜甫在他的《八仙歌》中,对张旭的描写极为传神:“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   所谓“毫”,即指毛笔

中国毛笔,历史悠久,世传最早造笔的是秦将蒙恬,“蒙将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于管城,世遂有名”(《史记》)。

以后,“管城”成了毛笔的别称,“幔亭黄冠以笔遗予,玉表霜里……亦管城之匹亚焉”(宋・刘子军《试梁道士笔》)。

其实,春秋战国时已有毛笔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湖南长沙市南郊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曾出土一支完整的毛笔

若再往前推断,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的人画鱼纹陶盆上的彩绘纹饰、符号文字,很明显是用毛笔所写所绘。

所谓蒙恬造笔,只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原料选择和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罢了。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指出战国时,各国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对这种书工具称呼也不相同,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秦国称“笔”。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也就统一了“笔”的称谓和写法。

到唐代,制笔业发展迅速,有了一些名笔坊和制笔名家,安徽宣城(今泾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产毛笔称之为宣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中写道:“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   宋代制笔讲究软熟、散毫、虚锋,品种有檀心笔、鸡毛笔、小儿胎发笔、猩猩毛笔、鼠尾笔及狼毫笔等。

宣城的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欧阳修曾夸赞说:“宣城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付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   元代浙江吴兴县善琏镇的笔工,采用山羊毛制作羊毫笔,或以羊毛与兔、鸡、狼毛制作兼毫笔,声名盛隆。

善琏镇旧属湖州郡,故称湖笔

到了明代,湖笔誉盖宣笔,各地争而购之。

清人钱咏在《选毫》一文中说:“笔以吴兴人制者为佳,共所谓狼毫、兔毫、羊毫、兼毫者,各极其妙。

”吴兴县善琏镇的“王一品斋笔庄”,于清乾隆六年(1714)年创办。

到1961年,该笔庄举行庆典活动时,董必武、陈毅、郭沫若、何香凝及书画界名流纷纷题诗作画表示祝贺,郭沫若为其题写了“王一品斋笔庄”的匾额。

著名书画家沙孟海也题写了“善琏湖笔”四字。

武中奇则为“扬州湖笔厂”题了字。

什么样的毛笔方为上品呢?明人屠隆在《考般余事》中说:“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

”   古代关于笔的论著不少,其中以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赋》、三国魏人韦诞的《笔经》、宋人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笔谱》、明人屠隆的《笔笺》、清人梁同书的《笔史》最为有名。

毛笔不容易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防虫蛀。

一些藏家的古代毛笔,除密封之外,往往有专制的木匣装盛,以利久藏。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