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棠溪 涅??重生

天地之中 山水精华 毕业论文网   西平在春秋时属于楚地,战国时归韩国统辖,棠溪则位于西平西南的浅山区,坐拥伏牛山余脉。

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通达南北、进退东西的战略要地,被称为天地之中。

伏牛山延绵到驻马店西平县境内就算走到了尽头,然而正是这最后的余脉,为中国兵器史留下了格外的精彩。

西平县城往西南出发走40公里,有山峰十余座,郁郁葱葱之间还有溪水潺潺流出。

谁曾想,这景色别致之处,竟然是中国历史第一名剑――棠溪宝剑的诞生地,而这山水之间在千年前曾经有过“十里棠溪十里城”的繁华。

此处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

棠溪流域是战国至晋代的重要冶铁基地,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冶铁遗址区。

自秦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上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设置铁官,督办兵器制造。

与此同时,西平附近铁矿资源丰富,宝剑制作所需的原材料能就地解决。

棠溪距离盛产钢铁的舞钢仅有十公里距离,东周时期宝剑铸已经摒弃沉重的青铜剑,开始使用钢,棠溪宝剑最早的展露了钢铁剑的锋芒

有山就有林,伏牛山麓繁茂的林木中有木质坚实、纹理细腻的棠棣木,而这种木料最适于做剑鞘

“扬眉剑出鞘”的亮剑精神,说的就是宝剑剑鞘中闪出的气势和魅力。

有好钢,有剑鞘,这与打造中国第一宝剑还有距离。

棠溪宝剑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这棠溪水上。

无论青铜剑还是钢铁剑,淬火是古人造剑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将被烧得通红的金属件浸入盛有液体(一般是水)的容器中,进行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然而,棠溪河水中含有一种特殊介质――微量元素,金属在冷却过程中汲取了微量元素的精华,使得棠溪宝剑有了强、硬、韧、弹四大特征,形成了“淬刀剑特坚利”的效果。

隐锋千年 重出江湖   剑,是中国传统兵器的重中之重,是短兵相接的最好利器,被称作“百兵之君”。

剑的锋芒,辉映着所向无敌的精神和气概,负载着人间的正义和英雄的理念。

春秋早期,西平棠溪就出现了造剑的匠人;战国时代,棠溪宝剑闻名于中华;汉唐盛世,宝剑依然卓尔不群。

一时间,山脚、溪旁成为了人声鼎沸的军工基地,鼎盛时的棠溪更是被形容为“十里棠溪十里城”,曾有过“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盛景。

然而,在唐末的军阀大混战中,西平棠溪这个冷兵器时代的精良兵工厂成为了众矢之的。

元和十二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兵荒马乱之间,匠人们一去不返,棠溪冶炼铸剑绝技就消逝在历史的红尘中。

勾践、曹操、刘备等将才喜欢用剑,这是理所应当的。

而文人如李白、苏轼都有佩剑,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三尺精钢铸成宝剑模样就有了无限魔力。

正是因为国人对剑有如此大的需求,棠溪宝剑的消失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时光来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来自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的高西坤在天津北洋大学学习冶金煅造,当时的他大概想不到,数十年后,棠溪宝剑将在他手中重现锋芒

***时期,高西坤回到了故乡河南,一向有工业救国思想的他一直在潜心研究棠溪宝剑的恢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儿子高庆民接过了铸剑的重任,和考古人员探讨残剑的技艺,把《考工记》和《管子》、《地数》等史料翻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次的锻打和淬火为了就是棠溪宝剑的重见天日。

1987年6月,棠溪剑历经两千多年后横空出世,光鉴寒霜,灵气逼人,立刻引起了冶金界的广泛关注。

两年后,国内冶金史学研讨会在西平召开,中国冶金史专家韩汝芬教授为此发出惊呼:莫邪干将,世有传人。

中国历史博物馆更是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剑”。

如今,棠溪宝剑成为了世界宝剑行业唯一原产地理标记注册保护产品――世界名牌,是棠溪天下第一剑、棠溪中华第一剑注册商标拥有者,其铸造工艺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