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质是什么_试论唐代佛禅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唐代 佛禅山水诗 虚静空灵 审美境界

摘 要唐代佛禅山水诗是国特定历史化背景产物,但作种艺术思维方式或审美式,它已超出了己代,具有独特审美境界

诗人山水作主体,又把山水作体,以禅入诗,抒发对人生独特体验,他们美学追是静寂孤僻、宁静淡远,具有虚静空灵境美。

唐代是山水诗成熟,禅宗兴盛期。

唐代山水诗从六朝模山水、静思观照模式,发展构思复杂化和性化,尤其是境营造丰富多彩。

唐代禅山水诗以其独特审美境界,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具有永恒艺术魅力。

、静寂孤僻美学追。

隋唐佛教成立八宗派,对士夫影响首推禅宗

唐代诗坛上许多著名诗人都奉佛习禅,与禅师交游。

唐代诗人普遍引禅入诗,化禅思艺术思维,进而引发“境”开发。

禅思想给国无数人骚客提供了观照然新视,禅“静虑”具有美学上义。

山川秀丽、草木融情,离开了这种静态审美观照,人们很难获得独有审美享受和创造灵感。

佛教哲学起是“空”,它方法论是否定切,认人世是苦海,它否定切世俗生活包括世俗美学,通建立种“不美美”出世生活和出世美,以达到彼岸极乐世界和彼岸美。

例如他们以死亡美,认死亡表情才是极乐庄严相。

他们否定世俗荣华富贵、情欲欢爱,认这些是罪业,是邪恶,是丑;而认“心若死灰”心灵生活是种美高尚精神境界

禅宗这种静寂孤僻美学追,也必然地反映禅山水诗创作。

例如诗僧无可《秋寄从兄贾岛》“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观其境界暮色茫茫、草虫喧喧;独坐禅寺,默思玄想;听冷冷夜寒雨,见开门深深黄叶,可谓孤寂凄凉,寒飒飒,令人吟而生寒。

可这竟是僧人无可以“美景胜境”劝其从兄贾岛回归佛门,责备其迟回诗作,可见僧俗问审美差异该有多。

再看贾岛《雪晴晚望》“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坐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白屋、危峰、冈草、断烟、石松、暮钟,这些象选择是非常枯寂、瘦硬、寒涩,这与代表世俗审美情致华屋、秀峰、绿草、炊烟、青松、鸣钟象选择是截然不,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它很美。

看吧,倚仗而望,晴雪满天,溪云万重;寒日冉冉而下,断烟缭缭而升;然是多么有规律,多么合乎然性;诗人心灵是多么平静,多么空灵,多么由脱。

从这里可以看出,禅山水诗静寂孤峭美,是诗国从有独特风格和境界,是豪放太白、沉郁杜甫、平易居易、怒张韩愈所不可替代,学史上有其独特美学价值,诗格品。

唐代禅山水诗人什,我们会感觉到,孤独又孤寂身影,若隐若显地山涧水滨游荡,那也就是诗人心灵投影了。

刘长卿《道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位僧人吗?既是也不是。

山涧竹林,晚钟夕阳,径上带笠影子其实是诗人己呢。

孤独既然是人性流露,所以要写出佛心与禅,也就只能通山水然刻画,宁静和淡远表现出人独立身影,这里有某种傲,也有淡淡哀愁。

我们孟浩然诗“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岁除夜有怀》)王维“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闲。

”(《答张五弟》)任何人只要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急,野渡无人舟横。

”那“野渡无人舟横”孤寂不正是禅境界吗!

这种静寂孤僻美学追,有甚至“荒陋”(《山见佣说诗》)、“蹇涩”(《升庵诗话》)、“险怪”(《四溟诗话》)而受到了人们指责,但这从反面说明了禅山水诗风格独特性。

如僧灵澈《芙蓉新寺诗》“白马寺,僧到赤鸟年。

”《谪汀洲》“青蝇吊客,黄犬寄。

”贾岛《朝饥》“坐闻西床琴,冰折两三弦。

”“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

”其感情苦涩冷荒,其取景怪僻险恶,其构思标新立异,其立险怪暗淡,其境界枯寂冷僻,型地反映了禅诗人枯寂荒凉心境和静寂孤僻美学追。

如说韩诗险怪怒张,创造了非诗诗,不美美,拓展了诗和美境界,那么禅山水诗创造枯寂冷僻境界,也样创造了非诗美,不美美,拓展了诗和美境界

二、宁静淡远审美情趣。

禅宗佛教是国人哲学,它与国原有道哲学有着种天然系。

禅宗明显吸收了道切顺应然思想,强调“离相无念”、“对境无心”,对切境遇不生忧乐悲苦情,对宇宙、人生都保持种任远恬淡心境。

禅宗那里,绝不允许有迷狂式冲动、怒潮般激情,而有只是静观默察清幽淡雅趣。

禅宗审美崇尚,很然地被处变革代而又急得精神脱士夫人所接受,并形成了种普遍社会审美风尚。

这方面王维孟浩然诗作是型。

王维有名《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处问樵夫。

”起首两句气势雄浑,而便目白云、云霭变幻,回到日暮江边上,虽夜宿尚无着落,但隔水问樵夫淡淡问实显示了环境空寂和心平静。

山水诗派其他诗人创作也多有这种诗境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玄公房》“何如石岩趣,如户庭。

苔春泉满,萝轩夜月闲。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禅院》),“松际露微月,清光犹君。

”(《宿王昌龄旧居》)“碧水月阔,岁流净而平”(《渔浦》),也都抵如。

宁静淡远境通常是由月光、烟波、云雾、长空、碧山、潭影等具相然景观唤起。

什么能够淡泊或淡远?因诗人们已不再拘泥眼前与脚下。

诗歌虽然说景说相,描绘然,但其实他们心已不著相。

禅宗六祖慧能立其教旨说“无念宗,无相体,无住。

诗人们这里艺术境界有从哲学思维向人生价值判断渡。

其笔下,有由然向心灵回视程。

若以佛教“四皆空”、“世法如幻”作标准,观照现实,就会不齿世俗社会功利主义,也会鄙夷唯立身显世是人生观照。

山水诗,诗人们身背对着社会,正面相对是代表六合宇宙然,他们肯定主体我精神价值、我精神感受、美学体悟。

而要达到这样境地,诗人们笔下然只有向幽深、悠远,向着虚空辽远退,才会引发似有非有、似幻非幻朦胧感。

哲学理性冷峻这里才能向感性艺术情绪。

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里,感性东西是心灵化了,而心灵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了。

”{}。

王维说,他信奉佛教,主要是禅宗,而禅宗主要是发展了乘般若学。

对这种有无双遣理论,王维深谙其妙。

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写道“心舍有无,眼界色空,皆幻也。

离也幻也。

至人者不舍幻,而有无际。

故目可尘也,而心始。

王维是以这种“幻化”眼光看人生,看世界。

这种思维方法渗透诗歌艺术思维,便产生了空明摇曳、似有似无审美境界

山水诗派诗歌艺术风格,以淡远突出,诗人以恬淡心,写山水清晖,境悠远,词气闲淡。

胡震亨引《震泽长语》说“摩诘以淳古澹泊音,写山林闲适趣,如辋川诸诗,真片水墨不着色画。

”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得,高岑悲壮宗。

”(《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清远,心 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浑然省近,真彩复映。

”(《唐音癸签》“淡远”,是这派诗人共风格特征。

这样恬淡也可见孟浩然诗作,明人胡应麟评孟诗“孟诗淡而不幽,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

可取者,味然。

”《诗薮・》)这是说其诗没有主观分别取舍,任然。

如《北涧泛舟》“北涧流恒满,浮舟触通处。

沿洄有趣,何必五湖。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坛,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鸡犬不。

”都以“淡”见称。

闻多先生形容得“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或句里,而是将冲淡了,平地分散全,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

三、虚静空灵境。

传统佛学以所谓“虚空”、“无所有”、“不动”、“不碍”“虚空四名”。

禅宗不仅继承了传统佛学“虚空”观,而且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禅宗看,虚静心态是产生“顿悟”必要条件。

唯其虚,故觉万法皆空;唯其静,故觉万物不动。

这种禅趣体现艺术,就是追心静、境静、神空、物空境。

王维诗,多是虚静空灵“入禅”作,禅机悟境,每流露里行。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终南别业》);“所处人不见,枕席生云烟”(《千塔主人》;“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等等。

这些著名诗,不仅面上显示空寂、静默、冷清,而是境深处隐藏着高妙远逸空灵感,诗句与诗都蕴藉空灵,正是王维诗歌天籁音绝响。

空灵诗境所呈现出是种“空旷”境美。

“空”即无,清空深邃,博广阔。

这正如老子所说“无状状,无象象”、“象无形”。

空灵诗境所出现具体形象只是成有限存,这种超出具象外空灵境,蕴含着无穷艺术魅力,因它给者留下了无限广阔再创造空。

司空图称“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认是“象外象,景外景”(《与极浦》)。

空灵诗境空,是主体心灵突破了象域限所再造虚空、灵奇、生动审美境界

正如叶燮所说“诗至处,妙含蓄无垠,思致微妙。

”(《原诗・下》)。

山水诗空灵诗境显示出创作主体消失。

王国维《人词话》把境分“有我境”和“无我境”{3}。

所谓“无我境”,是指创作主体完全淡出或消失或隐藏艺术客体面;而“有我境”“我”则以强烈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艺术象。

空灵象上表现“无我境”,将“我”情与思巧妙地融客观物象。

我们看王维《鸟鸣涧》《辋川》诗,贾岛《雪晴晚望》以及僧人无可、皎然、齐己、灵澈等人诗作皆是枯寂宁静,毫无热情与欲望境界,这正是禅诗人空灵、寂静、纤尘不染心灵外化。

北宋苏轼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送参廖》)空灵诗境可以创造出审美静观形象氛围,正所谓“万物静观皆得。

这得、由各生命静默里吐露光辉”{}。

空灵诗境多“静”或“空”氛围,呈现出“淡淡”色彩。

山水诗诗人们喜欢创造静谧境。

诗人们写山水物象不约而地烘托山水静,而没有谁写它喧嚷。

实际上写山水也正是了写这种遗弃尘世静谧。

是写风声、水声、虫声、林声,却是了更加反衬其静。

王维孟浩然、常建、刘长卿等人诗作,都以十分静谧氛围写山水

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常建《白湖寺溪宿云门》“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

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登峰,青山因独宿。

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月。

”刘长卿《秋月登吴公台上寺》“野寺人少,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诗人笔下景色如清幽、明静、静寂,正是诗人心世界外化。

诗人心境极淡泊、宁静,所以草木,泉石,都能打动诗人心,所见所闻皆是美所,形诗,则是空灵清静、平淡境。

山水诗空灵诗境给人以超诣、灵动宇宙识。

空灵诗歌不是对物象简单罗列,无论表现出何种象,这种象呈现必须给人以然、由抒写,是不拘形迹,象构成境定是超诣、灵动,创造出如王羲云“山阴道行,如镜游”艺术境界

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当如“空潭写春,古镜照神”。

无论空旷、远逸背景,还是宁静冲淡象,这些无我境呈现出空灵诗境里,必然蕴涵着永恒不息气韵与灵性。

“灵”即神、即动、即有、即悟,即“空明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生命,染上了人灵性”{5}。

由进入种艺术上所谓禅境界,人与然亲近和谐,人与然合,这就是艺术上审美“静照”,物我两观。

正如王维诗所描绘“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砦》)。

然感召下,诗人写出了然宁静,山水花鸟生机。

诗人尽情地欣赏着、陶醉着,己也消融然环抱了。

这种消融,是把主观情思化入客观景物,追忘我无我空寂境界,这就是空灵极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人与山妙合无垠,使诗人寂寞情感得到安慰,苦闷心灵得到脱,诗人生命力得以张扬。

作者简介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学、美学研究。

{} 黑格尔美学(卷)[]北京商印馆,9799。

{} 闻多古诗神韵[]北京国青年出版社,00860。

{3}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集(上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9735。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8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