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议程设定中的民众参与分析

摘 要:公共议程设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全局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的意识缺失,参与途径有效性不足,亦缺乏对政府公共议程设定的互信。这需要政府公共政策推进过程中培养参与政治文化,充分利用“民众+网络媒体”的参与模式,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民众政府的互信,以推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民众参与 一、前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研究和探讨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对于防止行政决策失误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充分说明, 广泛的民众参与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继而实现良好的实施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民众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让最终制定的政策体现他们自己的要求,在政策日程表上看到自己支持和倡议的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使公共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得到民意的积极回应,确保公共利益取向,使广大普通民众实现自己的权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增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合法性,使政策执行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 二、我国公共议程设定民众参与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无论是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还是在社会监督体制及民意表达体制方面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是,我国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的现状并不乐观,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参与途径等各方面因素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遏制了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出现困境。

论文代写 1、民众参与意识和积极性缺失 公共议程设定民众参与必然与民众政治民主化程度具有紧密联系。民众政策合法化中的主体地位应该体现在政策过程的全过程。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民主政治缺失,政治心理变化滞后,“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种行政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参与的动力。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公共政策议程设定往往被认为是政府部门的事情,重要的宏观决策还集中于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微观决策则集中于某些专家和学者的身上,这种“精英决策”使得实际参与主体缺乏积极性和普遍性。现阶段我国相当数量的民众参与,例如选举、投票等活动,主要不是民众参与政治责任感的结果,而是政治动员的结果,普通民众不太重视自己周围人的观点,而看重政府的观点,民众对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也因此缺乏热情,不善于也不习惯于从正式的参与渠道中获得帮助与寄托,因而使参与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导致民众参与参与冷漠。 2、民众参与途径有效性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多元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政治诉求的需求在增长,表达和诉求方式也在变化。各利益群体对自身利益会变得更加敏感,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向决策者施压,从而影响议程设置。但从参与途径的有效性上来说,虽然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上运用了听证会、民主恳谈会、民众网上参与、公民投票表决等形式,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是单一的,真正吸收各种利益团体、民间思想库和民众主动参与的渠道仍然十分不够,未能形成一个高低不等、相互补充配合的体系, 因而无法发挥合力作用。 3、民众政府公共议程设定参与问题上缺乏互信   信任是民众政府交往的重要资本。公共议程设定中,片面强调“ 专家”和“ 精英”治国, 会使政府民众处于一种紧张、不信任的状态之下,从而导致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增大或难以执行。 以“华南虎事件”为例,其实质是一次民众和媒体对政府所发布的信息不信任的事件,也是政府民众议程设定上的一次博弈。陕西省林业厅急于为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盖棺定论,而没有一个求真务实的态度,致使网友不信任政府发布的信息,这是公共政策议程失信于民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的思考   1、培育参与政治文化,培养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的意识   政府应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提高民众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并对民众参与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有序性。要特别重视培养公民的政治情感,珍惜、扶助政治热情,使民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社会之间的交流,进行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这有助于推动公共议程的进程。近年来,在诸如怒江建坝事件、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北京动物园搬迁事件等公共工程建设领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扩展,对公共工程的政策议程设置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公共议程设定阶段,来自民众的知识使决策者感受到压力,迫使他们启动政策程序。提高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可以使广大普通民众实现自己的权力,使共同的要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显出来,从而改变过去在政策议程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形成民众政府都认可的公共政策议程。 作文 /zuowen/   2、拓宽和规范民众参与公共议程设定途径,充分利用“民众+网络媒体”的参与模式   首先,政府应当拓宽参与途径。目前我国政府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地方,政府的透明程度、政务信息公开、民众参与决策民众表达利益诉求渠道等存在不少的问题。政府应当从制度上规定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 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使参与的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作为意见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参与需要依赖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如通过民意代表机构、政治协商机构、民意调查、公共事务论坛、大众传媒来影响公共政策过程,通过这些方式来表达公众需求,提出政策问题,那么大量的社会问题就会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   其次,政府应充分利用并规范民众——网络媒体的参与形式。在众多新兴的参与途径中, 网络无疑已成为民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及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议程设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解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专家理性和大众参与双重缺位”的工具。“民众+网络媒体”的模式对“官方+传统媒体”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动摇了传统议程设定的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 代写论文。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