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两种社会主义观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馬克思跨越理论中开创了另一种社会主义观,即现实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与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馬恩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经典社会主义是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观;建设现实社会主义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去规划和指导;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找到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8—0021—03。

一、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是馬克思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观。

克思晚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一封书信里阐明了他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馬克思说:“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馬克思在这里很明白的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并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不同民族,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自身特点等不同,可能会使该民族走上一条非西欧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所指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西欧各国,生产力高度发达,与之相存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而转变为生产力的阻碍力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由适应走向不适应并趋向尖锐化,最终必然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由此而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种发展道路具有普遍性,也是馬克思生前论述最完整,最充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馬克思始终坚信,“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其理论论述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馬恩经典著作中。这种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生长”出来的社会主义经典社会主义。但与此同时馬克思也强调“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不是一般哲学”,某一些民族和国家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不同,也有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直接“跨越”通向社会主义。这一理论论述主要集中在馬克思晚年浩瀚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中,其理论成果就是馬克思跨越理论。馬克思跨越理论探讨的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充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尖锐到爆发革命的程度下,通过什么方式“跨越”迈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形势下,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紧接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成蔚然之势。但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身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不是从资本主义胎胞里“生长”而来,而是从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或前资本主义状态下“跨越”而来。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明显不是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观下的理论产物,而更容易在馬克思跨越理论中找到说明。这种社会主义就是馬克思现实社会主义

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观。首先,从对象上来说,经典社会主义的客体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而现实社会主义的客体是那些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如果说经典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那么现实社会主义更多的则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其次,从特征上来说,经典社会主义具备什么特征,馬恩在《共产党宣言》等馬恩经典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蓝图做了具体的勾画,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经济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计划经济。而现实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应该具备哪些特征,由于时代原因和实践原因,馬克思未能展開。第三,从发展阶段来说,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经典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下它自身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处于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现实社会主义跨越的结果,虽然在生产关系层面上完成了跨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它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经济文化普遍落后,生产力不发达是基本特征,它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的特征来规划和指导现实社会主义实践。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历史难题。我们考察一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历史,就能够清楚的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例。前苏联在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很快就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这些革新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所有制领域建立绝对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是在管理方法上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在斯大林统治后期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就是以此两点为基本特征。在斯大林之后的统治者虽然认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有意识的开始各项改革,但遗憾的是这些改革都未能突破这两点。而中国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内许多领导人都认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提出要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但遗憾的是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均未能突破在所有制领域的完全公有制和管理方法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反,各种探索总是围绕着追求“纯而又纯”的所有制,急于消灭商品货币,不承认市场规律而展开。

为什么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历程中大行其道,始终未敢突破?一个深刻的理论原因就是混淆了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的异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失败,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按照经典社会主义的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等)来规划和指导现实社会主义建设,混淆了两种社会主义观。前苏联的多次改革未能突破单一的公有制和计价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急于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等都源于对经典社会主义特征的顶礼膜拜,混淆了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的异同。

混淆两种社会主义的差别,用经典社会主义的模式来规划和指导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真正把两者完全区别开来。

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在总结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针见血的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抉择。

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我们反思一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很清楚的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本质上说改革,改的是生产关系。在所有制领域,由原来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由原来单纯的按劳分配改变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由原来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强调要通过对外开放的形式积极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而这些对内改革生产关系,对外通过开放的形式强调学习和借鉴,都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的认识基础之上。对生产关系的改革,本质上是根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实现生产关系的“退却”,这种“退却”不是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倒退”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是把生产关系从过去那种超前的,带有经典社会主义属性的生产关系“退却”到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楚的认识到了建设现实社会主义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的模式来规划和指导,并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思考,逐渐对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保证等作出了详尽的论述,系统的回答了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开启了正确认识和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闸门,开辟了一条成功的建设现实社会主义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失误甚至失败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正确认识,这些正确的认识归结为一点,就是找到了一条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严格区别现实社会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的异同,着力实践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跨越发展生产力,系统的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回答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这一阶段上的,我们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最初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二中全会开始拨乱反正,倡导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时候,作为制订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而提出来的。当时,持右的观点的人借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发生失误,否认中国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就走不上社会主义道路,而持“左”的观点的人则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国也可以成为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日益深入地展开了对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论探讨和现实论证,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跨越之后的社会主义所处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说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它不同于馬克思所设想的“过渡时期”,也不是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少应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之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所处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他不是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第二,它在社会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但它强调更多的是这一阶段生产力方面的特征,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等。正如中共十三大报告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就必然导致其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脱离实际,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已经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一方面肯定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必须坚定信念,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强调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长期处在初级阶段上,还不成熟、不完善乃至还“不够格”,因而,不论取得多大成绩,都必须确立戒骄戒躁、长期奋斗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去发展生产社会化,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回答了我们建设现实社会主义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现实社会主义跨越的产物。经济文化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其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完成本应该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俄国革命胜利之后,在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也曾犯过用经典社会主义的方法来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错误,但可贵的是,在现实面前,列宁“一退再退”,进而退到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馬克思跨越理论的立足点是将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放在世界历史的整体视域中加以考察的,俄国农村公社之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所处的历史环境——同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即有条件依靠西方发达生产力的支持和吸收资本主义“肯定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要充分利用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都验证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置身于世界之外,从跨越而来的现实社会主义更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是显著特点,发展生产力是中心任务。在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以先进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又一次展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巨大功能和深远意义。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在投资模式方面,信息、教育、通讯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将大规模涌起,这必然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在增长方式方面,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并实现报酬递增,使经济增长方式可能走出依赖资源的模式。这些都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和可能。当今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跨越前进,就必须抓住当前知识经济的机遇,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深入研究知识经济的特点,运行规律,发展模式等,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切实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更高的视角看待知识经济对现实社会主义实现跨越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责任编辑 梅瑞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