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与网络使用、情感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成瘾论文

【摘要】 目的 建构网络功能使用情感幸福感与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的关系模型

方法 以103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互联网 功能使用调查问卷》、《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为工具进行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潜 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结果 宣泄功能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有 着直接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人际与健 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有着直接的负向作用;宣泄功能求知功能通过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 间管理问题间接地影响着消极情感

结论 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网络功能使 用、情感幸福感的关系得到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利支持。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成瘾;结构方程模型网络功能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s" 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Internet Uses and Affective Well—being. Wu Wenli, Zheng Xifu, Yin Huax 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1, P .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build relationship model of related problemsof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s 103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 e surveyed with PANAS, Internet uses questionnaire and CIAS, a relationship mode l was set up by SEM. Results Expressing discontent function has d irect and positive effects on interper sonal relationship and health problems and time manage problems, craving for kno wledge has direct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ealthproblems and time manage problems, expressing discontent and craving for knowled ge have indirect influences on negative affect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health problems and time manage problems. Conclusion The relat ionship between 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net uses and affect ive well—being were further support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Structure equ ation model; Internet uses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 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中国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达到了32.3%[1]。

人与互 联网交互作用的消极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逐渐 成为广泛关注的网络现象,对PIU成因的探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Chou和Hsiao认为沟通快 乐感是网络成瘾最有力的预测变量,其次是BBS的使用时间、性别、满意度和E—mail的使用 时间[2]。

Leung认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更多使用沟通定向服务中的ICQ功能,在 网络游戏中体验到控制的乐趣[3]。

Hamburger和Ben—Artzi(2000)区分了3种类 型的互联网服务:社交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发现具有某种人格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 某类互联网服务[4]。

国内学 者雷雳等的研究显示,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服务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PIU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服务偏好对PIU没有显著影响[5]。

由此可见,不同互联网功 能的使用对PIU的影响不同。

情感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成分,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体验,它是人们对不断发生 的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6]。

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呈显著的 负相关[7]。

大量研究考察了互联网的使用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的关系。

如Kra ut发现网络使用过度的人群有较高的忧郁感[8],Young和Rogers认为抑郁与网络的 过度使用存在显著的相关[9],Subrahmanyam等认为互联网的使用会增加儿童的孤 独和抑郁感[10]。

林伟等研究表明,网络使用程度与抑郁、交往焦虑有一定相关性 [11]。

Li和Browne研究结果表明,心情愉快的 个体能够对上网行为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管理,而心情悲伤的个体对上网行为的控制较少 [12]。

这些研究都表明,网络的过度使用消极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对不同网络功能使用情感体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如Morgan和Cotton研究结果 表明,互联网的沟通功能使用与抑郁症状减轻有关,而互联网的非沟通功能使用与抑郁 症状的增加有关[13]。

Mazalin和Moore认为社交焦虑水平高的男性更经常使用与娱 乐有关的互联网活动[14]。

陈淑惠认为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 间管理问题[15]。

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网络功能情感体验和人际与健康问题 、时间管理问题间的路径关系,进而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广州市某大学的大学生被试,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被试共1030人。

其中男生415人,女生615人;分别来自外语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经济系。

1.2 工具   1.2.1 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 采用邱林(2006)修订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 [6]。

其中包括积极情感词、消极情感词各9个,采用5点记分。

本研究有效被试使 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839,积极情感α=0.898 ,消极情感α=0.855,积极、消极情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059;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 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由于χ2/df易受样本容量的影响,而研究的样本容 量较大,所以不将χ2/df作 为研究的拟合指数。

综合Hu、Bentler新近提出的2—指数准则将SRMR、RMSEA、NFI、NNFI、C FI作为拟合指数[16]。

对有效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MR=0.071, NFI=0.93,NNFI=0.93,CFI=0.94,RMSEA=0.08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互联网功能使用调查问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九次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经常使用网络服务/功能”内容,采用从“1很少 使用”到“5经常使用”记分编制问卷,由于研究主要关心的是网民常使用网络功能,故 删除均值在2以下的题目,最后问卷共包含17道题目。

有效样本的总数据库经过随机排序后 ,前50%的样本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50%的样本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 果显示,采用主成分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有4个,解释率为49.36%。

问卷 获得4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宣泄功能求知功能、消遣功能、交流功能

所有项目与所属因 素的负荷值在0.421~0.727之间。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RMR=0.061,NFI=0.89, NNFI=0.90,CFI=0.92,RMSEA=0.073,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研究中各维度的α系数分 别为0.547、0.697、0.674、0.560,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13。

1.2.3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 由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台湾大学生为样本编制而成。

该量 表包含5个因素共26个题项。

其中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网络成瘾耐受性构成网 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构成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16]。

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42,各因素的α系 数分别为0.791、0.788、0.725、0.849、0.788。

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SRMR =0.08,NFI=0.96,NNFI=0.97,CFI=0.97,RMSEA=0.075,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 可接受。

研究主要对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和LISREL 8.7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测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首先完成测量模型的构建和 检验,即不区分外源变量和内生变量,而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验证性因子模型

本测 量模型包括61个观测变量和11个潜变量(其中包括网络成瘾的5个维度),各拟合指数值显 示,SRMR=0.048,NFI=0.94,NNFI=0.96,CFI=0.96,RMSEA=0.045,可接受该测量模型

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2.2.1 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地确定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即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 与各种网络功能情感特征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对这些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人际健康问题宣泄功能消极情感显著的正相关,与求知功能、积极情感显著的负相关,与消遣功能、交流功能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时间管理问题宣泄功能、 消遣功能、交流功能消极情感显著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与求 知功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网络使用各种功能与积极情感显著的正相关。

2.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便于更好地探讨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基于上述测 量模型和各变量相关关系,进一步构建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网络使用功能情感关系的结构 模型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网络各种功能情感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不同维度间的内在关系, 对网络成瘾相关问题进行分解,充分考虑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两个不同维度与网 络使用情感的关系,会使研究结果更加深入。

假设的结构模型将互联网各种功能使用作为 外源潜变量,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作为内生潜变量。

采用 了Joreskog和Sorbom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比较得 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17]。

根据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结果,对模 型进行修 订,图1、2显示了网络功能使用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情感的影响的结构方程 分析结果。

表2中列出了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数据拟合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良 好。

从图1可以看出:①宣泄功能求知功能均可以通过人际与健康问题间接地影响消极情感和 积极情感;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宣泄功能人际与健康问题有正向作用,即宣泄功能使用越 多,越容易导致人际与健康问题求知功能人际与健康问题有负向作用,即求知功能使用 越少,越容易导致人际与健康问题;②人际与健康问题消极情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正向作 用,即人际与健康问题越多,体验到的情感消极人际与健康问题对积极情感有着直接而 显著的负向作用,即人际与健康问题越少,体验到的情感越积极;③宣泄功能求知功能、 消遣功能、交流功能对积极情感的作用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直接效应不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①宣泄功能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均可以通过时间管理问题间接地影响消 极情感宣泄功能求知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的直接效应显著,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的 直接效应不显著;从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宣泄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正向作用,即宣泄功能使 用越多,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负向作用,即求 知功能、交流功能使用越少,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②时间管理问题消极情感有着直 接而显著的正向作用,即产生的时间管理问题越多,体验到的情感消极;③求知功能、消 遣功能、交流功能对积极情感的作用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直接效应不显著

3 讨 论      3.1 人际与健康问题网络功能使用情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宣泄功能人际与健康问 题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人际与健康问题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

宣泄功能主要包 括网络游戏、博客、论坛/BBS/讨论组等,这些功能(尤其是网络游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 个不同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

进入大学后的“天之骄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不知所措 ,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宣泄心中的不满与失落。

网络游戏这个梦幻般的世界中,他 们可以叱咤风云、取胜升级,寻找到了“英雄”的感觉,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日复一日 ,形成了习惯性的成瘾行为,同时荒废了学业。

被称为“职业考生”的张非就是一个很好的 例子,张非曾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都因沉迷网络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而被退 学,都是网络惹的“祸”。

网络使用者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暂时的,是逃避 现实生活中责任与压力的结果,给使用者现实的人际关系带来更多的困扰与疏离,给使用者 自身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不安、兴趣减少、精力减退、失眠、躯体不适感、食 欲下降等表现。

使用者会面临更多的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形成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阂, 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强的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

求知功能主要包括浏览新闻 、获取信息、网络教育等,这些功能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能够从 现实角度出发,非常理性地使用这些功能功能本身为使用者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有限, 所以不容易导致大学生卷入人际与健康问题

宣泄功能求知功能、消遣功能、交流功能使用,均可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积极 的情感,满足宣泄情感、探索求知、娱乐消遣、沟通交流的情感需要。

3.2 时间管理问题网络功能使用情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宣泄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显著的正向作用;求知功能和交流功能对时间管理问题有负向作用,求知功能的负向作用显 著,但交流功能的负向作用不显著

宣泄功能更具有交互性、互动性,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 交际的平台。

置身其中,使用者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社会里,按照即定的准则和崇尚的标准 行事。

特别是那些自卑者、孤僻者在全新的社会里,抛开现实生活中约束与恐惧,如鱼得水 ,获得来自网络的认同,开放原本封闭的心灵,展现自己渴望的全新自我。

他们深感烦闷有 了宣泄之处,情绪有了倾诉对象,流连往返于其中。

使用者就要在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甚 至不惜剥夺睡眠、饮食、学习、工作等的时间来增加上网的时间。

这样就导致使用者不能有 效利用和支配时间,时间监控能力降低,学习、娱乐、休息时间混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计划。

有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18]。

时间管理 问题进而会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消极情感

求知功能更具有目的性,可以说是学习的辅助 工具,使用者可以按照学习的计划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不容易出现时间管理问题

4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index.htm, 2007,5   [2]Chou C, Hsiao MC.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 sure ex 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0,35:65— 80   [3]Leung L. Net—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y of the in ternet a s predictors of online ac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 vior, 2004,3:333—347   [4]Hamburge YA, Ben—Artzi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eurotic 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0,16 :441—449   [5]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心 理学报,2006,38(3):375—381   [6]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梁宁建,吴明证,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 294—296   [8]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l.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technol 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 hologist, 1998,53:1017—1031   [9]Young KS, Ro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 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998,1:25—28   [10]Subrahmanyam K, Kraut RE, Greenfield PM, et al. The impact of homecompute r use on children"s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Future of Children, 2000,10:123 —144   [11]林伟,黄子杰,林大熙.医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与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 ):501—503   [12]Li D, Browne G. The role of need for cognition and mood in online f low exp erience. 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6,(46)3:11—17   [13]Morgan C, Cotton S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ctivities a nd Depr essive Symptoms in a Sample of College Freshme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 3,6(2):133—142   [14]Mazalin D, Moore S. Internet use,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 nxiety among young adults. Behavior Change, 2004,21(2):90—102   [15]陈淑惠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中华心理学刊,2003 ,45(3):279—294   [16]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 报,2004,36(2):186—194   [17]Joreskog KG, Sorbom D. LISREL 8: User"s reference guide. Chicago, I L: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1996   [18]秦启文,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25 (3):360   (收稿时间:2007—10—30)。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