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射频刀治疗子宫肌瘤54例分析

【关键词】 子宫肌瘤;超声波;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自凝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30岁以后的妇女,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取瘤体切除或子宫切除,对患者创伤较大。2003年6月~2004年7月我院采用自凝刀微创技术,B超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5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病例均为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直径在1.5 cm~5.0 cm之间的女性患者,年龄31岁~48岁,平均(38±2.5)岁;其中壁间肌瘤46例,黏膜肌瘤17例,浆膜下(不带蒂)肌瘤6例,宫颈肌瘤2例,多发肌瘤(2个~3个)12例,腺肌瘤2例;无生育史1例;肌瘤伴月经增多15例。全部病例均无凝血机制障碍、心脏病以及生殖道急性炎症等禁忌症。

2 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采用的仪器为BBT— RF—B型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配合专用(腺)肌瘤射频刀一套,专人使用);B超机(美国产GE2001B型超声波机,探头频率3.5 MHz,专人操作)。所有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 d~7 d,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均正常。B超测量子宫肌瘤大小,子宫及其肌瘤的体积计算方法为 (abm/6)cm3(其中a、b、m分别为子宫肌瘤的3个径线值)。术前肌肉注射度冷丁 50 mg、6542 10 mg、安定10 mg,适度充盈膀胱,有节育环者术前需取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电极板置腰骶部,功率参数设置30 w~40 w。充分消毒外阴、阴道,在B超指示下探针探查肌瘤或瘤蒂附着部位及与子宫腔关系,并选择穿刺点及穿刺方向,若为带蒂黏膜肌瘤,将治疗刀置蒂部近腔壁,绕蒂部凝切;如宽蒂黏膜肌瘤、壁间肌瘤浆膜肌瘤,将治疗刀插入肌瘤中心或一侧,B超纵切面和横切面观察确定刀在肌瘤内位置,刀尖端距浆膜层0.8 cm~1.0 cm,连接手柄,按压开关,自凝刀便在电脑控制下开始治疗,当阻抗百分比达100%时,治疗仪自动报警并停止治疗,将刀退出凝固好的部位,再次穿刺肌瘤未凝固部分治疗治疗过程分为气化期、凝固收缩期,治疗成功后在B超下肌瘤纵切面和横切面均显示为强回声的圆形光团。肌瘤小于3 cm,可1次治疗2个~3个;大于3 cm,1次最多只治疗2个肌瘤。术后可以不必住院,观察4 h~6 h即可离院。术后常规预防感染、促进子宫收缩、止血等治疗3 d~5 d。口服米非司酮12.5 mg,3次/d,服用3个月;桂枝茯苓丸服用2个~3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了解临床症状并行B超监测子宫肌瘤的大小变化等情况。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超复查结果及临床症状为依据。 治愈:肌瘤完全消除,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肌瘤体积缩小≥50%,临床症状好转;有效:肌瘤体积缩小20%~50%,临床症状好转;无效:肌瘤体积缩小<20%或肌瘤增大,临床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观察。

3.2.1 术中情况 5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 min~51 min,平均为(27±10.3)min,手术时间与穿刺难度、肌瘤大小、性质有关;术中反应有腹痛、出血、类人流综合征,其中腹痛多数为刀具穿刺时剧痛及治疗时下腹轻微胀痛(较穿刺痛轻),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患者治疗时腹痛重,其中1例改为异丙酚静脉麻醉;出血为3 mL~50 mL,平均(10.8±5.6)mL,出血量与穿刺次数成正相关。类人流综合征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缓慢、恶心呕吐等反应,经输液对症治疗好转。本组病例随访超过3个月者54例,超过6个月者49例。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