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 何叔衡:永不褪色的赤诚

沙田位于宁乡县西部山区,偏僻而宁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就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乡里,却诞生了何叔衡谢觉哉等一批杰出人物。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秀才出身,为人正直善良,办事细致踏实。

毛泽东夸他说:“何胡子是感情一堆!”他的好友谢觉哉赞扬他:“热烈的感情四射着,触着就要被他感动。

叔衡同志是如此。

他的感情,是统制在高度的正义感下面的。

谢觉哉还赞扬他说:“叔衡同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他的诲人,似乎摆着正经面孔而又不摆着正经面孔,似乎他向你请益,而实则你就在他的陶熔中。

”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湖南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何绍春,母亲在叔衡5岁时便去世了。

1902年7月何叔衡遵从父命,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时年26岁,县衙请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官吏,他激愤于衙门腐败,甘愿在家种田、教私塾,乡里人称“穷秀才”。

1898年,何叔衡与袁少娥结为夫妻,夫妻感情笃厚,生有二男三女,二男夭折。

大女儿实懿,留在家中照顾妻子的生活。

二女儿实山,三女儿实嗣,在何叔衡的影响下先后参加了革命。

1909年,何叔衡受聘于新式的云山高等小学堂,他开始大量阅读外界新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率先剪去头上的辫子,还动员周围的男人剪辫、女人放脚。

1913年春,已37岁的何叔衡到长沙报考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年纪最大的学生;第二年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与比自己小17岁的毛泽东结为挚友。

后来他到长沙市内的中学任教,还担任省通俗教育馆馆长。

1918年,毛泽东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何叔衡成为学会中年龄最大的成员,毛泽东何叔衡的评价是“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有28岁的毛泽东,另外一位便是45岁的何叔衡何叔衡是当时13名代表中的年长者。

中央苏区的“五老”之首      中共“一大”后,何叔衡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

为了掩护革命活动,他与毛泽东又发起成立了湖南自修大学,后来学校被军阀查封,何叔衡又建立了湘江学校并担任校长。

北伐军占领长沙后,何叔衡担任《民报》馆长职务,还在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经化装由湖南前往上海,被派到街头作宣传鼓动工作。

当时国民党警察密探在街头到处抓人,何叔衡不会讲上海话,又不熟悉当地情况,很快便被捕了。

在警察局审讯何叔衡时,审讯官认真端详了何叔衡后,觉得何根本不像是个革命者,穿着旧式读书人的长衫,一副学究模样,看上去既老又笨,迂腐气息极浓,不像是热血青年,就试探着问:“你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国民党吗?”何故意摇头晃脑,用抑扬顿挫地声音答道:“吾乃学者,岂能不知?共产党三民主义是也,国民党五权宪法是也!”随后何叔衡又讲起了《论语》,审讯官一听便把惊堂木一拍让何快滚!何不紧不慢地走开了,随后审讯官又审问别人,当得知刚才放走的是何叔衡时,就派人去追,这时何叔衡早已不知去向了。

1928年,何叔衡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此时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仍然精通了俄文。

1930年,他由苏俄经东北回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难同志的全国互济会负责人。

1931年,他化装成富商大贾,经香港、广东、闽西到达中央苏区中心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检查部部长、临时法庭主席的职务,当时在中央根据地,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5人年龄较大,被人尊称为“五老”,后来何叔衡因反对极“左”的肃反政策,被诬为右倾并撤销了全部职务。

1934年秋红军长征开始,何叔衡被组织决定留在中央苏区,帮助当地乡政府做动员工作。

向福建转移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后,留守在中央苏区的最高机关是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办事处,中央分局由项英、陈毅、陈谭秋、贺昌、瞿秋白5人组成,后又增加了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毛泽覃等8人,项英为书记、陈谭秋为组织部长,瞿秋白为宣传部长,中央政府办事处由陈毅任主任。

到1935年初,中央苏区的形势变得异常的险恶,在这危急关头,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开始作分散突围的准备工作,项英派出数十人组成的便衣队,由邓子恢任队长,护送已花甲之年的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还有项英的妻子张亮等去闽西,再绕道上海。

1935年2月11日他们一行人从雩都县黄龙区井塘村启程,到达瑞金县武阳区政府后,在那里与原中央妇女部部长周月霖会合,然后继续向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长汀县四都区琉璃乡小金村前进。

小金村位于长汀县西南的群山中,留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便由长汀县城转移到这一带山中。

何叔衡一行人到达小金村后不久,只在那里短暂停留片刻,2月21日又匆匆离开,向东行进,越过汀江到永定县境内与张鼎丞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会合。

长汀到永定有四五百里路程,并且山高路险,沿途国民党布满了层层碉堡进行封锁,同时还派大批部队和保安团日夜进行搜山“清剿”,面对这种险境,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一行化装成贩卖香菇的客商和随行眷属,中共福建省委选调人员沿途负责护送,他们白天藏在山洞里,只在夜晚才行军,本来夜间行军是不能用手电和灯火的,考虑到何叔衡已近花甲,脚力及眼力都不好的缘故,护送队破例点起了一盏“美最时”牌马灯,四周遮上黑布,由两名队员轮留给何叔衡引路,经过几天的艰辛行军,他们冲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线,2月26日凌晨到达长汀濯田区露潭附近。

我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      一条大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条河是闽西第一条大河汀江,当时天色已渐渐发亮,他们必须赶在天亮之前越过这条大河,然后找个地方藏起来,就这样他们相互之间搀扶着迅速渡过汀江,黎明时分到达水口镇附近的小径村。

一夜的急行军使大家饥饿难忍,于是便动手做饭,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炊烟引起了当地地主“义勇队”对他们行踪的察觉,一场灾难在悄悄地逼近他们

“义勇队”队长范连升立刻将情报报告给了驻扎在水口镇的福建地方保安十四团第二大队队长也在此地宿营,钟绍葵得到报告后,立即下令围剿这支红军队伍,他们从三面包围过来,当时何叔衡他们刚刚端起饭碗,布置在村头的哨兵就与国民党交火了,他们跑到村头一看,见数百名敌军沿着山路向村子扑过来。

此时,红军护送队队长丁头牌见状,撇下这批中央高级干部及护送部队,一个人逃命去了。

紧要关头,邓子恢组织大家快速突围,向村子对面的高山转移,他们还没有爬上山顶就发现山已被敌人包围了,他们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进行突围,双方激战多时,何叔衡当时手提着那盏马灯见很难突围,他不愿连累大家,就对身边的邓子恢说:“子恢,我不能走了,我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

”……当时何叔衡59岁。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