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病:从奇迹到没落的警示[上]

东亚奇迹遭受危机的重创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东亚模式”,激烈批评者称此模式不过是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的拙劣复制品,热烈鼓吹者则坚持“东亚奇迹既非虚构,亦未终结”,在亚洲仍为自身的成就和挫败颇感茫茫然之际,美国“新”已经缔造了惊人景气,欧盟11国也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发行区域货币的尝试,所谓“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这样的论断再度显得遥不可及。

一种称之为“日本病”的东西正使得亚洲经济黯淡起来。

日本病给我们的启示,也许在于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如果政府以为其有能力看到,并且试图“驾驭市场”,“增强市场”,就可能遭受市场的嘲弄;如果后来者只是看到可以模仿可以引进的“后发优势”,忽视了重模仿轻创新而隐含的“后发劣势”,甚至忽视了民众进行创新的深厚力量,就可能陷入集体的失败;如果把一切可能付出深刻代价的改革回避掉,甚至进而将这种回避上升到“特殊论”、“特色论”的高度,那么市场可能将不是特色特色冲刷干净,毕竟市场机制有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不是任由政府打扮的小姑娘。

也许,身患“日本病”的不仅仅是日本…… 一、 深陷泥淖的日本经济:百年赶超似终结 十年未曾磨一剑 毕业论文 从平庸到精彩而复归平庸的日本经济

从战后至今,日本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以前,为腾飞时期;第二阶段是1970年到1990年,为快速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是1990年以后,为明显衰退时期。

前两个阶段是让日本感到非常自豪的阶段,而后一阶段则是使其非常沮丧的阶段

从这三个阶段看,表现出明显新生、成熟和衰败的生命周期特征。

有生则有死,有兴必有衰,本来万事万物皆如此,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前后差别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使得日本经济的发展显得不寻常了。

在二战之后,出于围攻红色世界的需要,日本受到了与同为战败国德国不一样的待遇,美国不仅让日本政府继续留任,而且在经济上对其大力扶植。

一方面,允许日本隔离于世界市场之外,通产省可以像在保育箱中一样扶持日本,先是通过数以亿计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重工业,如钢铁、造船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后来又把范围扩展到机和生物技术领域。

另一方面,西方向日本提供大量的技术援助。

从1951年到1984年,日本公司签署了约4.2万项引进西方技术的协议。

日本仅花了170亿美元的微小代价就买到了通过高的通行证。

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日本经济出现腾飞之势。

1960年,日本政府曾提出要在十年间让GDP翻一番,而到70年实际上增长了2倍。

毕业论文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趋势似乎不可阻挡,日本人对自己的信心也空前高涨。

当时,有个在金融和商业圈人士里很流行的笑话。

一架飞机在中途发动机出了,上面有三名乘客

飞行员最后对乘客说:“对不起,发动机故障严重我们已不能继续飞了。

请写遗嘱吧。

”三位乘客分别是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

法国人说:“我想唱马赛曲”。

日本乘客是位商人,说:“我想教你们一堂日本管理课。

”那美国人说:“我在听他讲课前就想死掉。

” 从泡沫破裂到“失落的十年”的日本经济

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人的信心似乎没法太充足了。

如果从1992算起,日本经济在增长率为0.5%以下的低增长区间运行已经超过8个年头,甚至有人把整个90年代称为日本“失落的十年”。

尽管1996财年,日本经济略有好转,但进入1997年后,日本反而陷入更深的经济衰退,实际GDP连续三年下降,产出周期、收入和支出都进入下降轨道,产出缺口不断扩大。

针对经济持续下滑的困难局面,日本管理当局祭出了以财政投入拉动经济的着数。

最近几年,日本不断出台大型“景气对策”,加大财政投入

仅以1998年一年为例,日本政府就两度出台财政刺激计划,金额合计达40万亿日元,约为GDP的8%,致使政府赤字将扩大到GDP的10%,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比率超过100%。

几乎每个新的景气对策都只是一只强心剂,推动日本经济出现短暂的景气恢复,效力十分有限,无法从本质上扭转日本经济的颓势。

1999年到200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良好趋势,曾使人们对日本经济的复苏产生了较大的期望。

但从最近的数据看,这种期望看来又要落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