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强度变化释析的我国节能目标实现构想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在日趋严峻的能源供求状态下,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九五”时期我国已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为此而努力,然而,检视十多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态势,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能源强度有上升的趋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

本文通过对“九五”、“十五能源强度变化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上进行理论描述。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节能减排;创新;联动      资料显示,我国人均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球人均的55%、11%、4%,从能源结构看,我国煤炭能源较为丰富,但石油等优势高效型能源比较短缺。

能源短缺、结构不合理相悖的现实是经济增长的粗放式,这必然使能源供求与结构出现极大的不协调。

对此,“十一五”规划在明确2010年我国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同时,特别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的发展目标。

节能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强度状况,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九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的比对分析,探讨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对策性分析。

一、基本范畴与研究动态      在经济增长能源供给矛盾日益凸现的当今,能源使用效率是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一般用单位能耗表示。

单位能耗又名能源强度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是能源消费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反应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能源强度下降,表明相对于经济产出来说能源消费量是减少的态势,能源效率提高。

反之亦然。

此外,衡量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关系还可以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示,它反映的是这两个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则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能源更多地是依靠节约和节能技术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投入,表明该国能源利用效率高。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能源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能源强度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更加敏感。

在一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和欧盟其能源强度从1960—1996年一直下降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对倒U过程的解释主要有:经济结构的变化;能源效率的改善;消费方式的变化(奥普斯库Opschoor,1997;米星里克Meinlik,格登博格Goldem—berg,1999)。

昂荷(Unurh)、穆娃(Moomwa)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经济增长符合EKC过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8),其能源强度在1970年代达到峰值,人均GDP在9000—15500美元之间。

既然经济过程存在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中设法降低能源强度以保持增长质量。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能源的最优控制问题,即,在能源约束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路径。

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很多经济学家试图应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7%。

同时,实施了一系列能源保护的政策措施。

1980年以后,中国能源强度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

与发达国家相同,中国的能源强度呈现明显的倒U型。

然而,由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能源供求的矛盾日趋紧张。

特别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

在空前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下,如何实现“十一五能源强度降低20%的预期并为可持续的经济奠定发展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      1990年以来,支撑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上升的态势。

如图1:   从1990到2006年这17年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增长的曲线图可见,1990年至今我国能源消费经济总量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1997年至1998年的负增长是由于关停小煤矿引起的,当时主要能源煤炭出现了严重的供给过剩,1999年之后能源消费下降的趋势逐渐消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12.9%的速度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2003年之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我国经济增长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依赖于能源的供给。

如果这样的趋势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国十一五”时期要想获得高速的经济增长仍然摆脱不了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1990—2006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5.2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1.17吨标准煤/万元。

尽管1996年下降的趋势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下降,但能源消费量的下降主导了能源强度的变化。

这一趋势在1999年之后逐渐消失,因此,能源强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减缓。

技术进步和各产业尤其是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被认为是我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

能源强度下降速度变缓说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过了1,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能源的消耗。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能源目标是到2010年的能源强度应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也就是要达到大约0.98吨标准煤/万元的水平。

尽管能源强度近年来始终保持着下降的趋势,但由于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致使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减缓,“十五末期能源强度比“九五末期仅降低了13%。

因此,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并非易事。

三、实现“十一五”规划能源目标可行性的定量分析      1、“九五”、“十五能源强度状况   “十一五”规划中20%节能目标的确定是以“十五”为参照系的,在此,我们首先比对“九五”和“十五”期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的数据。

九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62%,2000年GDP达到了10万亿元,同年的能源消费为13.86亿吨标准煤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8%,2005年GDP达到了18万亿元,比“九五末期增加了44%,与此同时,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重化工业比重加大,能源消费持续并高速增长,因此,2005年中国消费了22.47亿吨标准煤,比“九五末期增加了38%。

九五”、“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状况如图2、3所示:   可见,1996—2005年这十年间,我国的GDP和能源消耗基本都处于上升的态势,GDP是以平稳的增速上升,而能源消费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到达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从图3可见,尽管能源消费在。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