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里叙写了许多爱情故事,但只有贾宝玉林黛玉爱情及其悲剧,才是作者呕心沥血,倾注了最大的艺术力量加以描绘,并且最感动读者的爱情故事。

它体现着全书的主要倾向,它给读者的感受最深,对读者的影响也最大。

这一故事的社会意义如何,读者对它又有怎样的理解? 下载论文网   一般地说,对于古代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的。

据有关资料的考证,《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应是雍正、乾隆时期。

作者曹雪芹以当时的曹家为创作原形,主要取材于他的自身经历。

以他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思想言行,作为贾宝玉形象的模特儿,以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于其中的北京曹家作为贾府的原形,创作了一部历史巨著,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不是一般的封建社会中公子小姐或才子佳人式的爱情

而是在封建贵族家庭内部所发生的两个叛逆青年的爱情

这一爱情,是以叛逆思想为基础,如果有一方是“顺民”,这爱情便是不存在的;这个爱情悲剧,也以社会矛盾为内容,如果不是充满着社会矛盾,这爱情悲剧也是不会发生的。

这里先看贾宝玉是怎样的人物

贾府这个环境说,贾宝玉是个过于早熟的儿童。

在别人应是天真稚气的时代,他已经承担了封建传统的重压,对传统势力进行了反抗。

可以说,作者是将贾宝玉作为一个全面反叛封建传统人物来写的。

他所要反叛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几乎全部的传统力量,在爱情上争取自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他的生活的全部。

就《红楼梦》全书所写的贾宝玉和周围人们的矛盾冲突看,也不仅仅集中在爱情这一点上。

特别明显的是贾政和贾宝玉的冲突,主要是在于贾宝玉成为“肖子”还是成为“孽障”的问题。

还有贾宝玉和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等的冲突,也常常是在于议论那“仕途经济”或“国赋禄蠹”的分歧上面。

总之,贾宝玉这个人物在当时的环境里,是最有理想的,也是最先进的。

具有这样的思想人物,生活在贾府这个环境之中,不能不被看作“逆子”和“傻子”,不能不到处碰壁。

林黛玉自幼失怙,侥幸避开了封建礼教的熏染,保持了纯真自然的天性,培育起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受,她“孤高自诩,目下无尘”,从不刻意趋奉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也从不随声附和薛宝钗、史湘云等姊妹的腐论。

她那纯真自然的天性使她本能地与传统的人生理想相抵触,厌恶虚情假意的封建礼教。

促使她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的伙伴终于发展为情意深长的恋人。

他们爱情,与其说是出于男女之爱,勿宁说更多地是基于反抗的理想。

在当时来说,是在旧的形式下的一种新型的爱情

试看这两个人对于爱情的理想是怎样表白的吧。

当薛宝钗、史湘云一流劝谏贾宝玉应该留心“庶务”,谈谈“仕途经济”的时候,贾宝玉流露了他对林黛玉的感情基础,他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这里分明说出贾宝玉倾慕林黛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再看林黛玉听了贾宝玉上面这番话之后又是怎样想的吧:“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这里就说出了两人相互爱悦的最根本的原因。

贾宝玉林黛玉所具有的这样的思想基础的爱情,就贾府这个地方说,是世世代代所不曾有过的爱情,就《红楼梦》出现以前的诗歌小说来说,也是新型的爱情

贾政和王夫人的婚姻无疑是四大家族中政治交易的产物。

贾琏和王熙凤的结合,也是同一交易的重复。

宝黛爱情已经超出“一见倾心”或“男欢女爱”的古典的范畴,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范畴。

也正是由于宝黛的爱情具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在《红楼梦》全书中这一爱情事件才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如前所说,贾宝玉贾府中的叛逆,他的思想和言论,是不为周围所容的。

他既然反抗一切旧的传统,也就不能不在思想意识方面和周围的人物展开全面的冲突。

正因为贾宝玉平素和周围的人们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在爱情的行为上才集中了所有的非议和压力。

贾政的板子打在贾宝玉身上,是对叛逆行为的惩罚;王夫人的巴掌打在金钏儿脸上,是对儿女私情的绞杀,薛宝钗执意想把贾宝玉引向“仕途经济”的传统道路上去,这些在思想与感情两方面与林黛玉形成尖锐对立。

花袭人的眼睛窥视着她和贾宝玉的一举一动,为他俩的“清白”而提心吊胆,甚至最疼爱他俩的贾母也借斥责才子佳人私订终身而旁敲侧击,纵然说者无心。

听者岂能无意?应当说明,上述众人无论对宝黛爱情施加怎样的压力,其本心绝对是善意的,然而,这些爱心长期浸泡在封建传统道德的毒液中,早已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常视毒药为甜酒,把香花当毒草,贾政、王夫人的爱子之心,薛宝钗的爱友之心,花袭人的爱主之心,无一不是对宝黛爱情阻挠和破坏。

总之,在贾府里面,上自主子,下至奴才,在这个问题上都对宝黛二人施加压力,能够同情他们的,不过一两个处于奴隶地位的侍婢而已。

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之下,贾宝玉林黛玉显示了他们传统势力毫不妥协的精神。

“敌人举目皆是,知己不过一人。

”在这样势单力孤的情况下,而能够反抗到底,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

红楼梦》所写的宝黛的爱情之所以比过去任何同类题材的作品更为动人,我以为就是因为作者在这里集中了两种势力的全面的斗争,而在这一斗争中也就更加完善地突出了两个人物的不屈的性格。

为什么贾宝玉林黛玉遭到全面的反对呢?一般都是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私相爱悦之情为礼教传统所不容,这当然是不错的;不过,也应看到,这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叛逆思想也早为周围的人们所不能容的缘故。

周围的人们既反对他们爱情,也反对他们思想

而在贾宝玉林黛玉方面,他们所生死力争的也是既为了爱情,又为了理想。

因此,这一爱情悲剧的冲突,不仅仅是一般的爱情所遭的折磨,而同时也是两个叛逆人物思想上向周围人物所展开的斗争。

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的重要意义可能正在这里,它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也正在这里。

贾宝玉林黛玉是当时贵族家庭中具有进步意义人物他们爱情也是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爱情;然而,在贾府,那些丑恶的男女贵族及其淫乱的生活都是合法的存在,贾宝玉林黛玉爱情却被扼杀了,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悲惨的结局。

因此,我们将宝黛爱情艺术描写上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概括为以下内容:   首先,《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冲破了过去一般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以悲剧作为结束。

这就不仅使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描写在艺术处理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作家在艺术构思上的创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整部小说反封建的思想意义比过去同类题材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是痛苦的。

他们的自由恋爱跟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势力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两颗心儿紧紧相连,但却无法结成婚姻。

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他们爱情却只能伴随着凄苦的泪水,最后竟至于落得了这样不幸的结局,一个是悲愤而死,一个是离家出走。

这样,《红楼梦》有关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极其悲剧的描写,就决不是那千篇一律的庸俗的才子佳人小说所可以比拟,它不是用“苦尽甘来”、“夫荣妻贵”的结局来安慰大家,而是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血泪的控诉。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他们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的思想基础上。

他们不仅在爱情上反封建,而是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是具有叛逆思想

这就是说,他们爱情不只是一般怜才惜貌的爱情,乃是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的爱情

他们爱情,是有着反封建的思想基础的。

贾宝玉林黛玉生活着的那个社会,那个阶级,他们能够把功名富贵、仕途经济、八股文章之举的东西,毫不留恋地抛在脑后,能够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科举制度这些进步思想作为爱情的共同的思想基础,这在当时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他们爱情既然是以反封建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封建社会、封建家庭自然就更不会允许他们爱情婚姻的幸福。

他们悲剧不仅是一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的悲剧,而且也是一对贵族阶级叛逆者的悲剧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和命运的不幸,是对于腐朽的封建社会的一种抗议和控诉。

也正是他们爱情不同于、高出于过去的一般才子佳人的爱情的地方,并且充分表现出曹雪芹《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思想的深刻性。

如果将宝黛所作的爱情斗争仅仅缩小在情爱的范围之内,看不出他们思想上对强大的传统势力的反抗,则对于这个悲剧的   意义是无法全面理解的。

古人就是由于把宝黛的爱情仅仅看成是一般男女的性爱,所以对这个悲剧的结局和人物的行经都不能理解。

脂砚斋评《红楼梦》就曾说:“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对贾宝玉爱情的基础没有了解,只能谓之“偏僻”,把爱情仅仅看作性爱,也即看不出其中的真正意义,这乃是自然的。

今天的读者是否能够比脂砚斋评前进一步而理解宝黛爱情的真正的意义呢?如果能够依据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全部言行来进行分析,我想是可以看出这一悲剧的深切的社会意义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