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019年语文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是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 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诗(板书《暮江吟》。) 2、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白居易在傍晚的江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

二、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朗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检测读。字正腔圆、停顿正确。谁愿意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3、(再抽生读)读完整首诗,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边板书:残阳 铺水中、江 瑟瑟 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边讲解诗句,指导朗读

三、品诗,体会意境。

1、默读诗文,体会诗意。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 引导: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引导: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

2、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配音朗读) 四、悟诗,感诗人之所感。

1、再读诗文。

2、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你会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制作吗? 3、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现在我们来了解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6、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7、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诗人轻松越快的心情。

五、板书。

暮江吟 暮江吟 残阳 铺水中 傍晚之景 江 瑟瑟 红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露似真珠 夜晚之景 可怜 月似弓 《雪梅二首(其一)》赏析 【原作】 雪梅二首(其一)—— [宋 ]卢梅坡 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卢梅坡: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雪梅争春未肯降:意思是说,雪花飞扬,梅花竞放,好像它们 都是为了争得春色而谁也不肯认输。降(xiáng):认输,服输。

骚人:诗人。阁:同“搁”,放置。

费评章:费心思评判。评章,评论,评判,评议的文章,这里 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须:虽,虽然。

逊:差,不如。

输:此处有“少”的意思。

一段香:一片香。

古诗今译】 梅花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 人, 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 但是雪花却少 了梅花的一片幽香。

【赏析】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仅存 的几首诗中,《雪梅》二首最为有名。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 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示性。当属精品,值得一赏。尤其评梅之语, 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大多都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雪和梅 透露着春的信息, 梅因雪更显出高尚品格的缘故吧。

南朝苏子卿在 《梅花落》 中说“只言花是雪, 不悟有香来”。

王安石在 《梅花》 中说“遥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晁补之在《盐角儿》中说“开时似雪,谢 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当代毛泽东 在《卜算子·咏梅》 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 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丛中笑。”虽然角度不同,但不外乎以雪、梅为报春的使者,冬去春 来的象征。

但在卢梅坡的笔下, 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 都认 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装点了春光, 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诗人从视觉—— 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 一色一香, 一长一短, 观察入微, 评判独到。

这种写法, 实在是新颖别致, 出人意料, 巧妙地道出了雪、 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 梅的争春, 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 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取 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万不可以己之长而轻人之短。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炼,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