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药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摘 要】运动疲劳是在比赛后或是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目前愈来越多的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研究工作者开始关注在体育锻炼中所产生的运动性疲劳恢复,而由于某些西药在延缓疲劳产生、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出现副作用,人??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抗疲劳方法则将研究方向转为中医药对其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分析。

下载论文网 /3/view—13031934.htm  【关键词】运动疲劳;抗疲劳中医药;治法研究   随着当代竞技发展趋向以及需求强度越来越大,大多数运动员在大量的运动训练中及竞技比赛后出现各种疲劳的现象,致使如何运用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人们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也愈来愈重视。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界的先行者已经开始着眼于用传统中医药消除运动疲劳并且进一步提高其运动能力。

一、运动疲劳的定义与分类   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疲,疲倦;劳,过用。

疲劳是指在持久或过度劳作后因身体不适从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

运动性疲劳则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超负荷的运动量和心理压力而导致的身体不适和疲倦的感觉,其结果则为运动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运动的终止。

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就属性而言分为①生理性疲劳:可通过睡眠、休息和补充营养等方式消除疲劳;②病理性疲劳:非自然接触并且产生病理性损害。

就发展阶段而言分为①急性疲劳:因一段时间运动训练后首先表现出的疲劳感,经短期休整可完全恢复;②慢性疲劳:急性疲劳感未消除,反之又加强运动负荷后使疲劳累积,导致机体内已存在的组织结构劳损,且一段休息时间后不能完全恢复;③过度疲劳:使运动性疲劳进一步加重并且对健康有所损害,此时出现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和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又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

疲劳表现而言分为①躯体疲劳运动能力下降;②心理疲劳:意志乃至行为的消极改变。

就发生机制而言分为①中枢性疲劳;②神经――肌肉接点疲劳;③肌肉疲劳

3.中医药运动性疲劳的分型:疲劳分型①形体疲劳:指肌肉、筋、骨与关节的疲劳;②脏腑疲劳:脏腑受累而导致功能的下降和失调;③神志疲劳:指精神和情志内伤。

运动性疲劳征候:筋肉疲劳酸痛症、运动性脾胃功能失调症、肾气不足证、运动性失眠症、月经失常症。

二、中医药运动性疲劳的治则   1.补气助阳法。

传统中药指出,体力性的疲劳往往与个体本身运动时的机体能量耗损、内环境改变和代谢废物堆积等因素有关。

而近年来,则进一步提出了体力性疲劳产生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从而逐渐从补助阳气入手,兼以调补气血的研究与应用方式,多选取人参、鹿茸、黄芪等助阳补气药物制品。

2.养阴清热法。

中医而观,运动过量后会造成能量和精气的消耗,在运动中伤津耗液致阴液不足,加之脾外和肌肉,故肌肉劳顿则脾最先受挫,脾失健运后则进一步造成湿热内生、食欲降低等热郁于里,因而运动性疲劳的表现除有肢软乏力等阳虚证外还有难眠烦热、纳差食少等。

3.健脾益肾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其功能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与运动密切相关。

而过度训练运动员会出现乏力、神疲、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张爱芳认为[1],脾气虚则可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4.调肝理气法。

肝气对脏腑、气血、情志等有疏泄作用,若其不能有效地对疲劳时的代谢产物进行转化排泄的话,也应当视为疲劳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

因此在施以补剂的同时还应当重视调理,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意即以调理肝气为主。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运动性疲劳的辨证治疗主要有四个治则:补气助阳法、养阴清热法、健脾益肾法和调肝理气法。

但这些治疗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单独使用,而是要根据病情综合治疗。

三、用药现状   如今,运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和复方中药三种形式。

1.单味中药:单独使用一种中药,如西洋参、淫羊藿、红景天等。

单独使用一种中药的用法以单向调节较为突出,侧重于对特定一方面的症状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但却体现不出中医治则整体观的特点。

2.中药单体:如人参皂苷、淫羊藿苷、红景天苷等物质的化学结构清楚,作用部位及作用机理较明确。

在使用上与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有所不同,而却与西药用法相似。

3.中药复方:继承了传统中医治则的特色,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比上述两者有较大的益处。

其特点是相反相成或是相辅相成,以整体观的思路设立处方。

如复方生脉饮、参宝片等中药制剂在运动过程中显示较强的抗疲劳作用,均能有效增加机体运动时间,提高肌体的耐力。

四、小结与展望   中医运动疲劳的不同分型,从而导致了对其不同症候的用药配伍。

但总体上来讲,运动性疲劳中医的虚证是十分相似的。

因此,我国对于运用中医药的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和研究方向是值得肯定的。

而对于某些中药本身的优势则要加以保持,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制药技术,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爱芳.运动性疲劳对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六科大报告,2000(12).   [2]张爱芬等.理气扶正中药运动训练大鼠糖、氨基酸代谢有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 33—36.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