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做到投资适度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投资过度投资不足问题。

由于每个阶段投资特点、现金流量、管理模式不同,导致的投资扭曲方向不同,投资不足投资过度在各阶段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所以应针对各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缓解投资扭曲,做到投资适度

投资活动是企业的主要财务活动之一。

由于投资问题关系到企业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特别受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现象。

常言道,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

企业如何才能做到投资适度呢?对于投资过度投资不足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经营特点、财务特征和管理模式,因此各阶段引发投资问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分析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改进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保证企业可持续稳健发展。

一、相关理论及分析      传统意义上,投资过度是指企业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仍然进行投资的一种现象。

投资不足则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企业却放弃投资的一种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关于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息不对称   作出投资决策的关键问题是要有充分的信息

正确的投资决策依赖于信息的掌握和处理能力,这就需要投资决策人有通畅的信息渠道和极高的处理信息能力。

然而,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获得、传输、处理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会产生偏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误解。

Myers (1984)认为,由于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致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这就会产生“融资约束”问题,出现公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无法融资, 还有可能出现使股东主动放弃对债权人而言有利的投资项目, 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发生投资不足

Narayanan(1988)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无法准确通过投资项目的NPV将企业按质量的好坏完全分离,只能以平均价值对所有企业投资项目的NPV估价,因此形成的市场均衡是包含许多不同的以平均价值估价的发行股票的混合均衡。

这样项目的NPV较低的企业可以从发行被高估的股票中获利,从而弥补NPV小于零的项目所造成的损失。

因此企业将会接受一些NPV小于零的投资项目,因而发生投资过度现象。

Stiglitz和 Weiss(1981)分析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地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

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实行信贷配给成为银行最优的政策。

在信贷配给中银行需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

从理论上讲,企业资本数量越多,银行越容易保证自己的权益。

因为银行对于企业资产质量情况并不是很清楚,所以银行更多的是根据企业的名义资产量进行信贷配给。

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获得贷款越容易,融资成本越低。

另外,各个地方政府为了地方财政收入或政绩,会特别扶持规模大的“明星”企业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得到政府的青睐,在融资时获得政府的帮助。

企业“做大”好处多多的时候,他们会饥不择食地找资金、上项目, 大肆地兼并收购以扩大规模,出现投资过度

(二)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完全相同,当两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代理人有违背委托人利益而独立实现自身利益的倾向。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督成本的存在,也为代理人实现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

Jensen(1986)认为,当公司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公司的经理人就会不顾股东的利益,为构建自己的“帝国大厦”,产生将这部分现金投资于公司规模扩大的新项目上的动机,以满足获取公司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金钱和非金钱收益的欲望,导致投资过度

根据这一理论,治理投资过度,主要途径就是加强负债融资的比例,因为伴随负债比例的提高而带来的破产威胁,可以阻止经理人采取减少价值的投资

另外,负债的运用以及负债比例的提高将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抑制经理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过多而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过度投资行为。

(三)有限理性   企业经理人和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

企业投资决策会受到经理人投资者双重非理性的影响。

在对经理人的非理性研究中,Roll(1986)认为,企业投资收购活动很多是源于经理人过度自信。

经理人考虑投资收购时,对于投资项目分析的准确性过度自信,这将可能会导致过多的投资收购活动。

投资者非理性的研究中,Stein (1996)认为,当投资过度悲观时,股价被低估。

由于企业投资项目融资的成本将会过高,将不得不放弃一些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此时出现投资不足

但当投资者对一些投资项目过度乐观时,如果经理人员认为这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想当然地认为投资者知道更多的信息,那么经理人就可能将投资者过于乐观的情绪误认为是有客观基础的乐观,从而投资于一些具有负NPV的项目,出现投资过度

二、问题的提出      在学者们对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研究中,无论是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还是从经理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出发,都很少结合企业生命周期进行分析。

然而,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投资特点、现金流量、管理模式也不同,导致的投资扭曲方向自然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阶段投资过度投资不足,采取的措施是否也应有所偏重?   另外,对投资过度投资不足依靠项目的净现值来界定。

一般情况下,净现值法用于投资项目采纳与否的决策中。

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如果该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则进行投资;如果该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则放弃投资

在多个投资项目的取舍决策中,则是净现值大者优先。

在资金无限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时,仍然进行投资,就是投资过度

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肯定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利,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应采取措施对投资过度行为进行规避。

同样,在资金无限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放弃投资,就是投资不足

但现实生活中的企业不可能获得无限量的资金,出于企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都要进行投资,所以对投资不足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在资金充裕时的投资不足可能是过度稳健的表现,会丧失企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而在资金紧张时的投资不足则是理性的表现,可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破产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应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分别应对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投资不足投资过度,尽量做到投资适度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投资扭曲问题与对策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创办开始,到其消亡为止所经历的自然时间,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   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专有技术,资金来源主要是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家,有少量的债务。

阶段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创业者一般集投资者、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于一身,管理体制一般采取集权治理模式,委托代理问题不明显。

企业投入多、产出少,盈利能力较低,现金流转不顺,自由现金流量甚至为负。

但初创时期的企业一般拥有新发明或新技术,这些新发明或新技术转化而成的新产品又孕育着新的市场机遇,因此,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由于资金的制约,在此阶段企业一般不会出现投资过度,主要的问题是投资不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