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突破:文学豫军兴起十年|大豫网

1999年春天,当代文坛发生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学事件。

河南文学院主办的文学豫军研讨会在新乡小冀镇温泉度假村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陕西、河南等地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出席了这次盛会。

此次会议上讨论的小说主要有李佩甫的《羊的门》、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田中禾的《匪首》,以及一些河南青年作家的新锐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坛上都曾引起一定的震动。

圈内人士往往称这次会议为“文学豫军长篇小说研讨会”,如此一来,“文学豫军”成为对当代河南文学创作的最好总结和称谓,被评论界广泛应用。

文学豫军”的称谓是对河南作家繁荣当代文坛所做贡献的肯定,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称呼――“南阳作家群”,随着南阳作家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在中国和海外的流行,南阳作家乔典运、二月河、周大新、周同宾、田中禾、行者、周熠、廖华歌、汗漫等,引起文坛的注意并被评论者广泛研究。

尽管南阳作家群并不是一个集中的创作团体或组织,每位作家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因为出于同一地域、作品数量众多、创作质量上乘且具有某种共同风格而受到文坛的赞誉。

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的巨大成功给河南文坛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大众传媒的导向,将观众和读者的眼光拉向了河南作家群体。

文学豫军”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十年来,“文学豫军”里面所蕴涵的文学理念、文学审美倾向以及他们和当代河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已经成为文学评论家们不断追寻和讨论的话题。

乡土意识”的文学创作      熟悉河南作家作品的读者都十分清楚,当代河南文学最为明显的外在特征和表现就是天然具备的浓郁强烈的乡土意识和乡土形态。

从五四时期的河南作家徐玉诺、冯沅君、尚钺、苏金伞等人开始,“乡土”二字就已然成为贯穿河南作家百年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此后的师陀、姚雪垠以及当代作家李准、乔典运、张一弓、张宇、田中禾、李佩甫等,都是以写乡土题材见长的作家

甚至那些在青年时期就离开河南一直旅居外地的河南作家,如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等人,在他们的笔下也脱不去对描绘中原山水风韵和乡土人情的冲动和情结。

事实上,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往往都是对他们自身所熟悉的中原地区文化的展示和再现,如刘震云笔下的豫北乡民的生活、阎连科津津乐道的耙耧山故事、周大新擅长的豫西南盆地系列、刘庆邦难以忘怀的豫东乡土风情等。

谈到十年来河南文学创作的优势、劣势和在全国的位置,有文学评论家认为,如今的河南文学界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连续召开研讨会,急于对河南文学创作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概括。

目前,河南文学的特点仍然是乡土性、现实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河南文学创作曾出现过一个高潮,如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和她的小嘎斯》接连获得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张有德的《辣椒》、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田中禾的《五月》、乔典运的《满票》摘领了第一、第二、第八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李佩甫张宇、陈继会等作家荣获“庄重文文学奖”。

上世纪末的河南文学创作风格和文学题材仍然是“踏实”和“乡土”,而周同宾的《皇天后土》以其朴拙纯粹的南阳方言及真实地展示了中原农民的生存状态而引起文坛的关注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给90年代的河南乡土文学”又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文学创作虽保留着“乡土”的气息,但总体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题材内容和创作技巧上出现了新因素和新理念。

从二月河的清帝长篇小说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到李佩甫的《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再到张宇的《疼痛与抚摸》、《软弱》,张斌的《一岁等于一生》,杨东明的《问题太太》,郑彦英的《洗心鸟》,侯钰鑫的《好爹好娘》,南豫见的《生命原则》,墨白的《寻找外景地》等,可以窥见河南作家正积极探索着全新的发展道路,这些作品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也说明河南传统的“乡土文学”正以多元化的姿态走向纵深的领域之中。

“中原突破”的文学理念      近年来,河南文学界对于“中原突破”的问题尤为关注重视,“突破”就意味着文学的新走向和新发展,也暗示着河南文学的未来创作成就不可小觑。

随着河南作家自身文学素养的加深和文化视野的扩宽,多数作家的创作观念都发生巨大改变,曾经以“乡土文学”为主角的意识和理念转变为紧跟时尚潮流的步伐,创作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如今的河南文学已经从“乡土”氛围中突破出来,2008年11月,南阳籍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将“中原突破”的努力朝前方又迈进了一大步。

其实,并不是近两年河南作家才展现出对“乡土文化”情结的突破

新时期以来,从张一弓发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开始,河南文学就以一种隐而不露的创作特质不断发生着自我蜕变。

“文化大革命”后的反思文学大行其道,河南作家在这种文学思潮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此后姚雪垠的《李自成》(第2卷)、魏巍的《东方》和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也先后出版,都以一种宏观角度的民族史诗风格而受到关注和赞誉,这些作品绝非能用“乡土文学”加以囊括总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全国文坛寻根文学和重整文化精神思潮的推动下,一批中青年河南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张宇李佩甫、郑彦英、杨东明、乔典运、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作家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文学刊物以及全国中短篇小说奖、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等名目繁多的奖项中。

张宇的《活鬼》、《乡村情感》,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红蚂蚱、绿蚂蚱》,乔典运的《天问》、《满票》,周大新的《香魂河畔的香油坊》、《向上的台阶》,刘震云的《单位》、《塔铺》、《官人》、《官场》、《故乡天下黄花》,阎连科的《中士还乡》、《二程故里》、《斗鸡》、《耙耧天歌》、《年月日》等作品都在中国文坛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极力突破地域局限和技巧束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河南文学史画上了闪亮的一笔。

2009年4月以后,河南文坛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大事件”:河南知名作家集体签约新浪网,真正实现了传统作家与网络文学的融合,为河南文学接近大众文化、走向世界领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读者打开新浪网读书频道时便可以看到,“河南文学军团签约新浪”专题网页一直保持着超高的点击率,河南著名作家张宇李佩甫、杨东明、邵丽等人的作品纷纷在网上连载。

张宇的旧作《疼痛与抚摸》点击率达300多万次,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达100多万次,焦述的《市长手记》是时下网上火爆流行的官场小说,新书点击率突破百万大关,杨东明的《谁为谁憔悴》凭借其极为引人入胜的内容而获得高达2000万的点击率。

被媒体形容为“文学豫军集体冲浪”的大事件即是“中原突破”的一个腾飞点,以往河南作家不善于自我宣传,总是以一种踏实稳重的态度对待写作,这在信息爆炸、网络泛滥的时代难免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但这场“文学豫军集体冲浪”却实实在在地将河南文坛推向了前沿领域,引起了大批网友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使得众多河南作家和作品猛然提高了知名度。

与当代阅读群体中最先锋的读者亲密接触,河南作家迈出的步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积极而开放的态度,也标志着“中原突破”取得阶段性的巨大成功。

与此同时,河南籍年轻女作家张梦华则把河南文学的“突破口”放到了电视剧本的创作上。

针对目前河南作家编剧的重量级的影视作品的锐减,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了作家签约计划,河南文学院多次举办文学创作研修班,并与河南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培养影视剧创作人才。

大批题材多样的影视剧本的出现又将河南文学对传统的突破推向另外一个高度,张梦华的平民剧《阿杜的婚事》,已经由河南电视台筹备拍摄,李祝尧的电影剧本也被河北电影制片厂买断版权,孟宪明编剧的儿童电视剧《双筒望远镜》、侯钰鑫编剧的电视剧《好爹好娘》、孙方友编剧的《工钱》都获得了“飞天奖”等,河南文学剧本的未来发展势必要超越二月河帝王系列编剧的高峰。

(本文为2009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   编校:董方晓。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