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在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中的作用

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运行的有机系统

决定这个有机系统并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特定创新机能的手段的,便是管理这个因素

管理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不仅使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生成、运行起来,而且使其达到最大化。

一、管理联结功能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的前提  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整个劳动力组织的状况。

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造成窝工浪费。

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

就整个社会活动来说,更需要根据条件、社会经济、、军事等情况,对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

可见,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之间不能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才能联结成为一个功能系统,其中管理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

马克思在谈到工场手时指出:由于“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造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了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

”[1](P399)这不正说明管理通过分工、协作的过程创建了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从而发展了新的生产力吗?劳动组织管理的合理化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将生产力因素合理地联结起来,确定了生产力系统运动的方向,创造出新产品。

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秩序性,还必须在生产者之上有一个集体意志的代表来协调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于是从生产者中分化出了执行联结职能的管理者。

管理者在生产力系统中实现这种联结协同效应的形态有三种: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即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增长模式以及结构、规模、布局、时间等等根本的长期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这恰是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二,国民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按年度或按五年计划期限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问题;第三,管理,它是微观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途径,同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从而也是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

综上所述,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称为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管理这个创新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

二、管理的转化功能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实现的条件  我们知道:事物的“能力”和“力”之间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

同样,生产力生产能力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在每一的生产者和他们拥有的生产工具中,无疑包含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生产能力生产者及其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前,都不过是沉睡着的潜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

只有当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或科学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生产活动时,这种生产能力才真实地发挥出来,变为实际的生产力

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

”[2](P189—190)同时,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与它真正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有时候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使生产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力既然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就不应该是某种潜在的东西,因为潜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更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任何使自然物质发生实际变化从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都必须是现实的或实在的力量。

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的。

但问题在于潜在的生产能力是如何在同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物质因素处于接触、过程和联系中,没有这些因素劳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

”[3](P56)那么,这种接触、过程和联系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又指出:它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即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