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之路仍艰难

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出现复苏,但复苏中仍有隐忧。

下载论文网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已从2月份的49.0上升至52.4。

这是该指数在9个月里首次突破50点这一强弱分界线,表明经济正在出现复苏

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此表示,PMI指数的连续回升和自己在调研中感受到的各地显露出来的积极变化,不仅表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一揽子政策已经并正在明显见效,而且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数据显示,3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继续保持回升势头。

同上月相比,在PMI指数体系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库存继续攀升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

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升势显著,升幅超过4个百分点。

3月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几乎所有其他分指标都有所改善。

即便是出口订单(43.4上升至47.5)和进口(从41.8上升至48.8)也连续5个月出现了升幅。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乐观认为,中国经济活动已经从其2008年第四季度的低点出现复苏

2009年中国GDP增长将会出现V形复苏,并且全年的增长率平均将达8.0%。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目前实行的财政刺激势大力猛,已经有效拉动内需,结合近期多个实体经济领先指标的复苏,以及信贷扩张带来的“准财政刺激”,预计二、三季度环比增长将显著反弹,下半年同比增速重回8%以上,2009年GDP增长7.6%~8%。

中金宏观研究报告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历史最低的3.8%回弹至6%~7%;根据近期的港口吞吐量判断,3月外贸形势或有所改善,预计进口和出口同比负增长缩小至19%,贸易顺差回升至10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维持高位,达26.5%;消费则继续回落,预计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放缓至14.6%。

中金还预计,3月起CPI环比首次企稳,同比通缩幅度缩窄至-1.0%;PPI通缩则进一步加深至-6.3%。

这显示,经济逐步结束了前期的大幅下滑而有所反弹。

两个PMI数据矛盾      在官方PMI公布之前,里昂证券(CLSA)公布的3月PMI为44.8%,较上月的45.1%有所下降。

在3月份的11个分类指数中,新订单等4个分类指数较上个月有所下降,产出指数等其余7个分类指数则较上个月有所上升

里昂证券分析认为,国内制造业订单减少是PMI下跌的原因。

里昂证券的数据暗示了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未能在近期帮助制造业走出困境。

里昂证券的调查显示,产出需求下降,新订单量减少,导致3月份用工规模进一步收缩;需求前景看淡,也是造成近期雇佣规模下降的原因;3月裁员幅度仍然可观,但比之前有所放缓,在最近5个月以来是最小的。

显然,官方的PMI和里昂证券的PMI出现矛盾的信号。

制造业PMI是―个综合指数,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5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

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

反映经济衰退。

高盛认为,两个PMI数据传递出的信号不同,可能体现了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因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PMI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取样,而里昂证券的PMI指数的取样集中于沿海地区。

中金认为,从编制中国制造业PMI所采用的样本空间、样本覆盖面以及统计数据来源看,官方发布的PMI更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

复苏过程有波动      高盛认为,PMI指数持续改善以及改善幅度更为重要。

在产成品库存的上升以及国内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钢铁)回落的情况下,产量持续提高表明至少有部分反弹是基于对未来需求增长的预期,而这一预期有过于乐观的可能性。

虽然对中国经济未来几个季度的增长走势保持乐观,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会有波动。

在传递经济复苏利好数据的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数据

《上海证券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3月份新增贷款或达187万亿元。

这一数值要大大超过今年1、2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62万亿元、1.07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一季度新增信贷数据“大得很可怕”,但实体经济却并没有有效恢复,例证是发电量还在继续下降。

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数据显示,3月下旬,全国发电量同比下滑2%左右;3月全月发电量则同比下滑了0.71%。

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全国发电量同比有小幅回升,而3月上旬,全国发电量增速在1.44%。

分析认为,由于需求较弱,部分产能可能再次闲置,预计上半年总体用电量为负增长。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也表示,无论通胀预期还是有些指标的回暖,甚至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都有可能出现反复。

“综合各种经济数据判断,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应当是这一轮周期的阶段性底部,最为困难的时期正在过去。

但是,宏观形势的好转,并不一定带来广大企业盈利状况的好转,可能会出现宏观迅速好转、微观经营业绩依然较为艰难的格局。

经济学家巴曙松最近在一次座谈会上作此判断。

通胀预期上升      沈明高认为,目前通胀预期上升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美联储最近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措施,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国债释放流动性,降低投资长期资产的收益率,迫使投资者转而选择短期资产。

由于“量化宽松”等同于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可能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

中国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也加深了投资者的通胀预期

与发达国家面临的流动性不足不同,由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在经济中仍然举足轻重,即使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远高于其他国家。

据估计,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可能超过4万亿元,与去年全年新增的4.9万亿元已相去不远。

充裕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资金成本,增加了市场对今年下半年通胀预期

沈明高认为,一旦市场形成通胀预期,就有可能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如果预期价格上升,一些企业开始重新购入原材料,从“去库存化”转为“加库存化”,这将带动对上游产业的需求

消费者为避免未来购买力的下降而增加即期消费,最终需求回暖。

更重要的是,价格上升需求增加将改善企业盈利,企业增加产能的结果将带动经济复苏

这些变化对经济、对市场都是利好,如果这样的趋势可以自我激发,经济复苏指日可待。

不过,沈明高强调,制造通胀预期能否成功地帮助宏观经济走出通缩和放慢的通道,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l)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领先指数

一方面,M1增长在底部和顶部都有一个较长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M1一般领先CPI大约6个月左右,领先PPI更长的时间。

即使假设M1已经在一季度见底,CPI见底的时间很可能在今年三季度,PPI触底并回升可能要到四季度。

而且,下半年物价上升的高度完全取决于企业活动的活跃程度。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CPI全年略为正,PPI全年为负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政府刺激经济计划和信贷资金带动的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如果投资使得上游的产能继续扩大,而下游的需求由于出口收缩和国内消费偏弱而难以提升,上游企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新增贷款的爆炸式增长中,消费信贷只占一小部分。

贷款增长向企业集中的结果,激励了供给却不能同时刺激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缺口的进一步扩大,进而抑制未来价格上涨的程度和可能性。

沈明高指出:“目前,治理短期通缩风险应该侧重刺激消费需求,这是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

由于刺激消费本身具有通胀性质,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时,结构调整难以取得进展。

从这种意义上说,全球危机是中国结构转型难得的机会之窗,增加消费可以稳定经济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