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奇才朱墨

我和朱墨先生相识相知,缘于他的书法与文字。

下载论文网 年前,我在重庆市江津开办一家书画廊,邀请了10余位书画家到画廊献艺。

重庆书协副主席毛锡雄先生介绍,我认识了被誉为“朱半城”的朱墨先生

书画家们创作时,他在画廊占了一个不起眼的画桌。

展开宣纸,书写一幅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只见他下笔如神,110多个字的诗词一气呵成。

接着3张8尺宣纸被他用不同的字体,一气写完。

他运笔流畅,笔道自然,体现着形与神的统一。

作品神?韵味十足,彰显出书家内在精、气、神的融会贯通,达到以笔写意、以书传情的境界,让人陶醉――以书文为友,此后我与他成为莫逆之交。

朱墨,本名朱白歌,出生在重庆南纪门。

这里,吊脚楼民居依山而建,朱墨家一面靠山,一面临江。

大江东去,江风浩然,大江的气度陶冶了他坦荡的个性,水流沙坝惯养了他洒脱的性格,成长的环境铸就了他真挚的性情。

朱墨从小受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幼勤勉聪颖,以嗜书啃书为趣,特别喜好诗词、古文、书法

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母亲到河边洗衣时,他常随母亲来到河边,在沙滩上用木棍、竹竿练字。

他从小养成的写字习惯,为他日后成为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上学时,他把抄写课文当作练习写字

为打好基础,他从头到尾抄了三遍新华字典,对字典烂熟于心。

“***”期间,因他有写字的功底,成了刷标语的专业户。

那时没有打字机,更没有电脑,传单、资料只能用铁笔钢板刻。

他刻坏的钢板都有30多块。

1970年朱墨下乡当知青时,由于会写字,大队、公社经常安排他搞宣传、写春联、刻钢板、刷标语。

晚上,他在煤油灯下读抄唐诗、宋词和古文。

回城后,他参加过高考,语文考得很好,但数学、外语成绩拖了总成绩的后腿,自此与高校无缘。

由于有书法特长,他回城后,无论是在百货大楼搞宣传,还是在沙坪公园当美工,他都与笔墨打交道。

为了练好字,他每天清晨便跑到公园,坚持用帚帕蘸水在地上书写,引来路人围观,赞叹不已。

他总结道:“蘸水写字,既提高了臂力,又锤炼了意志,同时也对所写诗词赋加深了理解。

”   临池不辍,日积月累,他对书法艺术不断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他谦虚好学,虽没有专门拜过师,但视所有的书家为师,博采众长,领悟其中奥妙。

他用了一段时间,研习巴渝名家许伯健、徐文彬、江友樵、戴危叨等书法家的墨宝。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乘船顺长江而下,登门拜访了胡问遂、林散之、陈大羽等当代书法大师。

看他们写,请他们评,向他们学,这就是他的学习之道。

除这种学习方法外,他仍按传统书法,以碑、帖为根基,将行、隶、篆、草、楷及唐代书风触类旁通,提高书法技巧和理论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小有名气的朱墨先生曾在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师范学院以及沙坪坝区艺术学校等地教书法

他自编教材600多页,坚持了8年的教学生涯。

朱墨回忆道:“这期间我受益匪浅,教与学相得益彰,实践与理论都有了提高。

”这位初中毕业的朱墨,能在高校授课,不得不称他为奇人!   朱墨先生精于书法,文学功底扎实,是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他的书法作品刚劲、大气、厚重、灵动,带有金石味和书卷气息,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50余年关于文学和书法艺术的历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

他出版有《朱墨书法作品选》。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磁器口”匾额楹联;“磁器口赋”楷书;“南山一棵树”观景台题名;“川外赋”巨型石刻书法;平顶山摩崖石刻;“觉初佛教图书馆”匾额;丰盛古镇四个牌坊的对联;歌乐山“狮子山”题名等。

重庆城,不少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以及风景名胜地,都可以看到他的墨迹和书写的匾额。

朱墨先生擅长写赋,《黄葛古道赋》《磁器口赋》《火锅赋》《三峡广场赋》。

多篇赋入选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巴渝历代赋选注》一书。

《三峡广场赋》《磁器口赋》被刻在广场显眼处;《嘉陵之歌组雕序》《沙坪公园碑记》等被刻成巨碑供游人观赏。

《黄葛古道赋》获重庆日报等四家报社联合征文一等奖。

此人更奇的是,重庆直辖后,他花两年多的工夫,完成了三万余字的《巴渝赋》,成为迄今为止最长的赋。

书法家姚竹庄先生赞为“天下第一长赋,人间不二至情”,著名诗人、书法家戴危叨称其为“当代奇人”。

晏济元、魏宇平、牛翁、徐文彬、殷白、王端诚、周永健、甘建安、郑远彬等学者纷纷为《巴渝赋》题词题诗祝贺。

香港《大公报》转载了其中的章节,重庆电台全文广播,重庆诗词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图书馆收藏。

朱墨先生不光在书法或是诗词赋领域有造诣,就连在重庆古玩城他的工作室,自己设想并经他人制了一台智能书写台。

这个智能台的运用,减轻了他长时间写字带来腰椎、颈椎的劳损,改善了书写条件。

不少同仁前来参观学习,推广应用。

还有一件记忆犹新之事。

去年春节,一位老总找我,委托朱墨写一幅4.2米×1.3米的诸葛亮《出师表》巨幅书法,要求用欧体楷书,楷书是书法速度最慢的一种字体,朱墨用两张7尺宣纸拼接书写,共829字。

朱墨头一天电话通知我,字已写好,叫我带老总去拿。

可是,到了工作室仍见他还在写。

他不好意思回答:“再等半小时。

”原来,因《出??表》中有一个字写小了一点,他说影响整体效果。

朱墨先生,就是这样认真对待书法艺术的完美性。

朱墨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看书;二是写字,爱到了痴迷程度。

实话实说,他也有两大不足,一是很少下厨房;二是不打牌,不爱修边幅。

这种男人,在当下是少之又少的。

他的学养、人品、艺品和情操,在重庆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

不少书法爱好者想要拜师学艺,可他一直推托。

由于学生们求师执著,最终于2014年秋,在龙凤寺,他以传统的方式,招收了五位入室弟子。

这批弟子在重庆书法界都有一定知名度。

这就是他人品和艺品的魅力吧。

昨日,我在四面山山门遇见著名作家王逸虹(《山城棒棒军》等作品的作者)和舒德骑(《中国核潜艇诞生纪实》等作品的作者),他俩看到《今日头条》朱墨为长卷写的序,称朱墨“序”为“上乘之作”。

重庆市著名诗人魏锡文先生从《今日头条》中见到朱墨和吕效书珠联璧合的作品后,立即在微信中赠诗一首:书画千年境遇同,会成双璧写高风。

阿蓬山水藏幽处,展卷情归翰墨浓。

我也以四句打油诗结尾:“奇人奇才先生,苦读圣贤满经纶。

若是没有书法技,怎能称上‘朱半城’。

”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江 山)。

1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