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微博时代:什么叫互联网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

在这个浩大的微博群体中,行走着一群身份特殊的人。

这些独具“微”力的人,就是微博“江湖”中的官员们。

他们之中,既有能够以不足140字的“微”言,影响、带动一批人,进而推动中国网络问政进程的“高官”;又有对百姓冷暖体察入“微”的父母官。

因为这个群体的变化,政府机构开始变得有了温度和表情。

官员入“微”成气候      时至今日,党政机构官员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政府机构官员微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8月下旬发布的《腾讯政务微博地图》显示,副处级以上公务员在腾讯开设微博数量已经达到729个,其中厅级以上官员共开设266个。

浙江、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政务微博普及充分,党政官员普遍具有利用新媒体实现官民互动的意识。

特别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广州市政协主席林元和这样级别高、使用微博活跃、同时注重带动其他官员微博的用户,使得浙江和广东已经分别形成了上千人规模的“高层问政微博圈”。

目前开通个人微博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

,   政府微博的开通,实现了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特别是遇突发事件,作用更为突出。

除此之外,政府微博在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方面的无形收益亦非常可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另一份《微博政民互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中,提及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地震后,核辐射扩散传言曾引起“抢盐潮”,一名网友通过微博告诉蔡奇:“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

”当日19时20分,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

”很快,副省长郑继伟通过微博说:“已部署。

”21时12分,蔡奇再次发微博:“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

浙江同学转告。

”这几条微博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上千人转发。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渴望了解微博微博也越来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特殊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一些党校和干部学院开出了相关课程。

浙江省委党校最近将“微博与领导工作”列入官员脱产学习班的必修课。

2010年底,北京市委党校已经开始为一些干部补习包括微博和MSN在内的新媒体技能。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也有“提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网络领导力”等课程。

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课程表上,开设网络课的初衷被描述为“迎接网络社会,党政领导者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推动网络问政,‘网来网去’,共建愿景,引领‘新微柔’变革,共建和谐社会”。

官员应该如何“博”      与迅猛增长的账户数量形成对比的是,有许多“官博”开通后,仅仅发了一两条广播,从此再不更新。

网络的沟通效果关键在于各地领导机构是否重视,有的很重视,就成为办实事、办好事、解决问题的通道,有的不重视,就成为摆设。

官员微博第一要考虑的不是说错话问题,而是要“真”。

微博必须要讲真话,“真”是一个最重要的要求。

微博也可以视作官员们说心里话的一个地方,在现实中是无法完整表达个人想法的,毕竟还有规矩、层级和潜规则,又或是照顾面子的情理。

但在微博中,则可以没有禁忌和顾虑。

微博作为一种现代交流工具。

对官腔官调有天然排斥感。

领导干部开微博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建立与群众沟通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参与互动

此外,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期待要做出快速反应,对暂时做不到或不能做的事,也要坦诚、恳切地说明原因。

对于网友来说,公务人员以真诚的姿态与大众交流,传递出平等、沟通的讯息,往往比“微博听政”的实际效用更重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