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报纸 [报纸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

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常识解释”的魅力所在      “常识解释”是指运用多数人能够理解的通俗易懂的事实、事理,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现象或问题进行解读和释疑。

时评面对的是“大众”,因此,“常识解释”在时评中的运用很频繁,也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

如2008年11月25日《南方都市报》个论版“知道分子”专栏文章《古有以孝治国,今有以孝治校》,便是运用常识解释”的佳作。

这篇时评作者对北京大学招生办宣称该校自主招生将不录取被查实为“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事作了深刻批评。

作者旁征博引,运用常识、常理使推理层层递进,指出招生标准的荒谬性,观点深刻且容易理解:“一个人孝敬父母,未必就有社会责任感。

比如说,贪官腐败,不是因为他不孝,而是因为他无视法律”;“一个人关心父母,乃是为人的基本道德,若以实惠予以鼓励,则是落入传统将伦理功利化的一贯做法,伦理一旦与功利挂上钩,其结果往往会造成全社会的道德虚伪”。

作者最后又运用日常生活常识佐证,质问标准的可操作性:“既然孝敬父母已经成为功利之途,那就别怪学校与家长从功利出发,即使真有这样忤逆不孝的学生,也会说他是个大大的孝子,其结果不但不能如愿,反而会使社会道德更加不可靠。

”   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说理过程中将自己的论证逻辑常识化的努力。

这种努力体现了“常识解释”的魅力所在:运用一般人具有的生活经验和通俗的生活语言;符合生活常识和伦理观念;没有概念的抽象性, 不存在专业术语的障碍。

常识解释”的娱乐化转向      常识是众所周知的简单的事实,自然而然的事理,常识同时也是感性的、经验的,仅仅运用常识来进行推理论证,有时候就会出现逻辑上的问题

时评常常求快、求短、求轰动,因此也容易造成“常识暴力”倾向,即对现象、问题解释进行常识化的努力演变成娱乐化、搞怪化的追求。

2008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街谈”栏目刊登《你误诊了我,我一笑而过》一文,这篇文章涉及的议题具有公共意义,作者也具备明显的批判意识,然而没能对容易混杂的问题作出细致的区分,缺少实质建议。

文章作者自诩为“一个资深病人”,对某卫生厅领导爆料“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做出回应,由“误诊”联系到“无病也要诊出病”和医疗费用高企等问题

在对某些医疗卫生官员的自吹自擂调侃一番后,作者的结论是:其本人“应该已经被误诊过好多次了,幸好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种猜测模拟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必然性);“对于医生三成误诊乃至门诊五成误诊这个数字,大可不必惊骇,一笑了之就行了。

”这样的评论展示了时评人的揶揄本领。

然而作者过度注重娱乐因素而忽视了逻辑论证的严谨性,“误诊”的原因可能是道德也可能是技术问题,“无病也要诊出病”是纯道德问题,医疗费用(作为一个体制性问题)跟误诊无论在道德上还是技术上都不相干。

作者站在道德高地,挥霍常识,形成一种理论暴力,意欲打抱不平,却无形中对读者的思辨能力进行消解。

这种常识化推理、娱乐化建构的时评,无益于提高公民素质和增强社会和谐。

常识解释”的逻辑性危机      时评人是敏感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本能促使他们经常选择对一些离奇现象进行常理解释,把“反常的事情转归到另一种常情之下”。

然而常理有如大道理,对思维不具备强大的冲击力,于是出现了貌似理性实是扯淡的“常识解释”。

根据常识说理,最大的缺陷是这种道理容易主张以产生一个问题的方式解决另一个问题

2008年4月12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一篇题为《只许宝马撞人,不许脚蹬三轮》的来论,文中作者对广州警方拟限制“人力三轮车”上路的理由提出质疑。

作者运用数据和物理学常识,以调侃的笔调对警方提出的理由进行否定。

最后建议一旦三轮被限制上路,就“搞四轮来踩嘛!等到有关部门发现人力四轮车又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再出台相关条例,至少也要一年――毕竟,交通事故和死亡数据,政府一般一年才发布一次。

四轮若被禁,还可上五轮,不就是加个轮子吗?”文章很幽默诙谐,也极具讽刺性;但是作者逻辑也默认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合理性。

本意是要伸张正义,结果却给出一种纠正错误的错误建议。

批判的形式是理性的,内容却是去理性的。

用荒谬去反对荒谬,只能博得一笑,读者自然“找不到任何思想的出路”。

③   时评要有可读性,不排斥幽默讽刺,但是不能以犬儒的方式蹂躏常识

新闻自由的中心目的在于塑造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和信息灵通的公民团体,使之能够就公共事务做出理性决策。

从这个角度出发,时评人需要警惕“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

时评需要活力和创造力,但作为一种公共话语,时评首先要重视严肃性和逻辑性。

结语      对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常识去激活思考,但对这些问题解释常识常常无能为力。

由于文本自身的谬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文本的意图”,存在逻辑缺陷的时评必将无法发挥其舆论导向的功能,甚至会导致与“作者的意图”相去甚远的社会效应。

哈耶克说,自由的精神就是对自己是否正确不是很有把握的精神。

滥用常识和扯淡式评论,无助于提高时评界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导力,无法对社会进行真正的批判和有效的干预。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②警方要限制三轮车的原因,是这些车给交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详见2008年4月12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③叶匡政:《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南方周末》,2008年11月19日   ④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