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

【摘 要】 “异化”是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总是引起思想家对它的关注,并相应形成了各种理论

马克思在他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创异化劳动理论;而卢卡奇将对异化问题的思考集中于物化理论的研究中。

他们都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思想逻辑思想路径、消除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马克思 卢卡奇 异化理论 物化理论   异化理论是哲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异化更是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异化理论物化理论的异同,为我们了解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维度,也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认清现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之前,异化理论已经被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思想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考察和探究。

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异化观的基础上,随着自己思想的发展、转变,逐渐赋予异化概念全新的内涵。

马克思异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自身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与主体自身相对立、支配自己的某种异己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内在关系,亦即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摄和奴役人们的一种异己力量。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与内涵   卢卡奇在深入研究和总结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物化理论,标示着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因为物化现象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的必然的直接现实。

物化的客体而言,物化可以理解为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而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一种与人的本质和价值截然对立的“非人”的存在;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是指主体“客体化”和主体“非人化”。

二、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之处   (一)两种理论的时代任务相同   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现象越明显、越深入,对劳动者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程度就越高,卢卡奇的“物化”直接依据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得出。

两种理论都致力于揭露商品拜物教所掩盖的物统治着人、奴役着人的现象,而他们的时代任务就是探索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说明异化物化劳动造成了人与创造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反常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其本性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存在着人的异化,由此便引申出关于人的解放的主题。

(二)两种理论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卢卡奇物化理论是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启发下产生的,可以说物化异化的集中体现,是异化所展现的时代特征。

首先,两种理论都具有异己性。

马克思指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客观的不以自身意志转移的异己性,人的劳动生产过程不再是人的价值实现,资本与人的劳动相对立。

卢卡奇也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活动主体性被清除,作为一种物性而存在,生产由此作为一种客观异己物与人相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物性结构呈现出非人的特性。

其次,两种理论最初的概念具有一致性。

“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观化,变成一种商品,…,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

卢卡奇物化概念和青年马克思异化概念有着紧密的一致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虽然,两人的用词有一些不同,但是马克思论述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卢卡奇商品的物化是近似同一的。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两种理论思想逻辑不同   马克思先是批判了黑格尔的本体论的异化观,然后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这表明了马克思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卢卡奇也对异化进行了批评性的研究,青年卢卡奇异化理论受到新康德主义和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影响,他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谈论和规定物化

他们的思想逻辑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卢卡奇物化异化等同起来了,而应该看到他们各自的思想逻辑发展。

(二)两种理论发展的思想路径不同   在追溯异化物化发展的起源上,马克思卢卡奇都以社会生产方式作为逻辑追问的切入点,但二者所遵循的思想路径截然不同。

马克思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早已存在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卢卡奇则是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入手,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所导致的产品堆积使得物的关系、物的性质掩盖人的关系和人的性质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相比,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更具实践意蕴。

(三)两种理论的消除途径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的真正消除必须有赖于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唯有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真正的归劳动者所占有和支配,劳动才能够消除其异质性和外化性,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消除不是像马克思那样通过以物质力量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现实革命来实现,而是在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觉解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才能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到有效确证和发挥。

可见,虽然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研究目标是“用马克思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理论”,但事实上他却走出了一条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截然悖向的逻辑道路。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6.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68.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