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 出镜记者

出镜是一个电视新闻记者成功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出镜记者要不断提升采访、报道与表达等方面的技能,以形成出镜记者稳定的风格和个性,使记者出镜在理论上的传播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吸引力。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日渐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现场出镜播报,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但是还有人认为“出镜记者”就是在节目开头交待一下时间、地点、环境,把他所说的话与“新闻导语”相混淆。

其实“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出镜记者”就是新闻发生的观察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

记者出镜电视新闻独有的传播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

记者出镜的传播优势      记者出镜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采访现场的镜头中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区别于其他媒介,电视实现了对真实时空的展示,这使得电视新闻记者现场参与成为可能,同时也正是由于记者的人本化参与,赋予电视新闻极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

再现了记者新闻现场的真实关系,还原了人际交流的自然状态,这是最接近、最符合人性人本的传播方式。

记者出镜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记者出镜能够最充分地体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环境信息

在一条战地新闻中,记者头戴钢盔,猫在灌木丛旁做报道,背后枪林弹雨,战争的紧张残酷一目了然。

还有一条是一场大雨中的突发新闻记者站在水中,齐腰深的雨水让观众对现场环境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还看到对台风袭来的报道,记者现场呼吸困难,站立不稳,甚至有的记者是抱着路边的电线杆勉强支撑,但是仍然坚持报道。

记者出镜能够很好地体现新闻的立场。

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累累赘述,出镜记者的一个动作就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记者出镜可以采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使采访深入。

电视新闻一定要记录下来自新闻现场的画面和声音,但是有一些新闻事实的要素是无法或者很难用摄像机直接采集到的,比如新闻当事人的想法和考虑,内心世界的挣扎和彷徨,或者新闻中涉及的多方面的复杂关系。

记者出镜能够通过问答或访谈使这些信息成为摄像机可以记录的形式,也使电视观众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这些深层次的信息成为可能。

优秀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细节说话,但有些细节的记录和表现仅凭镜头难以胜任。

出镜记者新闻现场及时准确地捕捉细节,展现细节,使这些细节得以凸显,成为摄像机可以记录的部分。

记者出镜可以使现场信息更加条理有序。

记者现场进行第一道把关,形成层次、段落。

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是很难用直接镜头去展现的,有的新闻事件的过程太长,不可能全部原样再现,有的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给观众很好地理解新闻造成了困难。

记者出镜则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些情况,如新闻事件持续时间过长,信息较淡的,记者事件发生发展的关节点上出镜报道,使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节奏比较紧凑,很好地展现了事件的全貌。

新闻事件发展复杂,信息较浓的,记者出镜事件进行分析评述,即可理清复杂事件中的各种关系,理清丰富信息之间的层次,帮助电视观众很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记者出镜不能滥用      记者出镜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有手段,但是不能为了出镜出镜记者出镜不能滥用,也要有所选择,记者出镜要出得恰到好处。

首先,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

一般来说,动态性新闻事件新闻更适合出镜,如我们常说的突发事件现场新闻等,这些新闻内容相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事态在不断发展,现场需要突出展现,这种报道如果有出镜记者能清晰架构,更有利于对观众构成吸引力,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有利于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而非事件新闻,如信息公告、人物故事、成就报道等题材,并不适宜出镜记者的出现。

其次,选择适当的时机出镜

许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错过机会,所以记者来到现场,要把握好时机出镜,使所表现的内容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

同样,在出镜提问采访时,也需要记者善于看准时机进行采访

第三,选择适合的场所出镜

人的活动和新闻事实总是离不开环境的,电视展示的是出镜记者新闻事实之间的真实时空关系,记者出镜也一定要考虑将来呈现在镜头中的环境能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是否生动典型,是否还在动态地发展,有没有细节供记者点评等等。

记者出镜的现存问题      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

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记者现场的表现欠佳,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

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品格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

就目前而言,记者出镜播报评述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记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有很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

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

二是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一能力的欠缺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

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

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

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地“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

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尽成熟的表现。

三是无法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大量的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提问时,神态居高临下,提问咄咄逼人。

有些记者采访中有轻视被采访对象的心态,不是求教于他人而后明,俨然法庭法官,采访有如审讯。

有时甚至使被采访对象紧张不已,回答语无伦次,以致严重影响媒体的客观公正。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记者新闻现场采访,无论被采访对象是谁,现场记者的行为视角不宜“仰俯”,而应该是“平视”。

四是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

现阶段,我们的新闻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模式化提问:“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应该说开放式提问采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采访方法,不可或缺,但它也是一种很懒的提问方法,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会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这就涉及到了出镜记者提问能力。

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需要我们记者动一番脑筋。

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

这里的准备包括大量案头工作,你得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怎么设计采访提纲,凭空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要想得到有价值的回答,要想取得对手的尊重,只有做出艰苦的努力。

五是没有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

出镜记者倾听,首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

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几乎可以是所有人,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所有这些被采访者都希望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没有人愿意处在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

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对方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

其次,记者倾听还是一种技巧。

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被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

同时,“倾听”也会让你真正地投入到采访当中去,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还有一点很重要,出镜记者倾听本身就是胸有成竹的表现。

这是记者传递给观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言之凿凿的结论。

记者出镜电视新闻最敏锐的目光,最明快的表达。

出镜是一个电视新闻记者成功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出镜记者要不断提升在采访、报道与表达等方面的技能,以形成出镜记者稳定的风格和个性,使记者出镜在理论上的传播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吸引力。

因为有了记者出镜,受众面对的不再只是抽象的文字或者转瞬即逝的声音,而是有血有肉的和自己一样的记者

出镜记者作为受众与新闻事实之间的纽带和中介,是最为亲切自然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