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争鸣置喙】北京大成拳求真学社

大成拳练家何镜平先生在《聆听芗斋先生教诲纪实》中提到这样一段故事:五十年代,芗斋先生为个别弟子分别教功时,对教功求力整体观和局部观的学术问题发生了争议。

这一争议的焦点,在于芗斋先生认为,大成拳的练功求力,从整体出发求击的即是整力,有了整力,也就具备了局部各项力的要求。

个别师兄则认为,如先从整体求力,练功者难以理解,不如分部求力,最后再归为整体之力,这样既有局部力又有整体力。

芗斋先生对此想法非常反对。

认为那种练习求力法,其效果绝不相同。

为此,师徒间为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未能统一。

此即当时大家所谓的大成拳求力学术问题的“一与二”、“二与一”之争。

对于这段武林轶事,何镜平先生根据自己对大成拳的体认,还是较倾向于芗翁的意见。

后来,又一位大成拳练家认为,在站桩求整体力过程中,要把劲力一下都求出来(浑元力),难以理解和做到。

于是可以按这样的方式进行,即“往后,再求往前,然后再把前后合成一个”。

再次提出局部求力的想法。

我非常同意何镜平先生的观点,即整体求力是正确的,是大成拳精髓所在,应该坚持,而且不容质疑。

一是从实践效果看。

整体求力有成者,发力冷脆快速,能沾身纵力,力无断续,微动发力,威力甚大甚妙,能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味道。

局部求力者无此效果,往往是抡起拳头就打人。

这一点,何镜平先生在文中举有芗翁实例。

而张恩桐、常志朗、王选杰(按师兄弟序列排名)三位先生完全是遵照芗翁的教授(即整体求力)来练功的,因此他们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和威力。

二是从锻炼方法看。

整体求力是严格从正形入手,着重于筋骨及气血肉等物质的锻炼。

局部求力却往往陷于“意念万能”的空想泥潭,即使苦练多年,筋骨等生理物质也没有相应变化,最终形不成整体,难达形与意的统一。

芗翁有云:“离开己身无物可求”。

批评的就是这一种训练方法。

三是从拳理技术上看。

整体求力必须是在一个桩或动作中全部体现拳术之劲,而局部求力却是一个劲或另一个劲的脱节训练。

因此,只有整体求力才能得到浑元力,才有可能力无断续

局部求力虽然也追求把各种劲合而为一,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因为发出的力只能是“断续力,局部力”。

芗翁有云:“松即是紧,紧即是松”。

那种“由松变紧,再松再紧,一松一紧”的训练方法,是与王芗斋拳学思想完全背离的,或者说不是真正的大成拳所要追求的。

当然,并不是说局部求力没有一点用处,它在养生和技击上还是有一定的应用领域的。

但它不是王芗斋的大成拳

基于以上原因,正确的求取整体力的方法只能是整体求力

整体求力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形:   1、从几代人学拳传拳的整体求力的实践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桩功的全部劲力要领。

但是先出的那个劲必须保持住。

这也是与局部求力的根本区别之关键所在。

须知局部求力绝对保持不住先出的劲,也无从将诸劲合而为一。

2、从整体求力得力过程看,任何人获得整体力,决不是从一无所有到某一时刻突然出现。

而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局部整体,由散乱到均整的过程。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整体求力者是以求整体力为目标,按照整体求力的方法,进行先局部整体求力过程,终归求得整体力的结果。

局部求力者是以求整体力为目标,用局部求力方法,得到假整体求力这种表象,结果是真局部求力,始终是局部求力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