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女主角选定过程【从信息传播的过程解读《乱世佳人》】

摘要:完整的电影过程应该包括影片之前及影片的制作,即编码过程,还应该包括在信息到达受传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反馈

本文试从信息传播过程来解读《乱世佳人这部经典的著作,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其在电影传播史上的价值。

关键词:信息传播过程 电影传播乱世佳人》      2009年12月15日,是美国经典电影乱世佳人》献映70周年的纪念日。

女主角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赋予了男主角白瑞德船长、女主角斯佳丽以鲜明的个性和巨大的魅力,使影片公映后轰动全美国和整个大洋彼岸,也使“斯佳丽”因此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永不磨灭的银幕形象,至今在影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人不承认它的经典。

但是,人们可能更容易将这部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它的剧情,而很少会关注到它在大众传播领域这一方面的价值。

本文试从信息传播过程来解读《乱世佳人这部经典的著作,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这部电影电影传播史上的价值。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一步:编码   作为信息载体的影片文本,是由多种多样的编码组合而成的一个合乎逻辑关系的系统。

电影的制作过程就是编码过程

电影信息编码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依靠技术和资金支持的。

在《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无论是画面的色彩、线条还是剧情发展和影片叙事,在当时世界可以算是一流的水平。

影片耗时3年半,耗资400多万美元,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

电影最初是采用35厘米底片标准镜头拍摄的,后来在卖给米高梅公司后,该公司运用印片技术把它放大成75厘米的托德AO体,同时把单条光学声带改成六条磁性声带。

这也是我们至今为止依然能够看到这部电影清晰版本的原因。

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编码以外,还有“亚编码”和“隐性编码”两种容易被忽略的编码

“亚编码”就是指相对于表层编码来说较为深层的东西,比如在影片中出现的十字架或者黑奴,他们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意义,而并不是本身;“隐性编码”是指在电影文本中,起象征性作用的一些编码

比如对某个物体的特写,有暗示的意思。

像《乱世佳人》中,斯佳丽在阿希礼家午休时,对一只钟表的特写,暗示了时间的消逝。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二步:电影作为信息载体   电影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性媒介。

一般的文字性媒介都是由单个的文字符码组成,单个的文字符码必须通过组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读解单位,从而传达完整的信息

这样一来,传播信息的方式就具有了延时性。

电影文本除了具有这种延时性的信息传导方式以外,还具有一种同时性的信息传导方式。

对于电影文本来说,一个单个的镜头,也包含了多种可以读解的信息,一个完整的电影文本自然可以为我们展现一个世界的具体存在。

麦茨提出,电影文本需要五个渠道输送它所承载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1.影像;2.符合银幕上不同文字说明的图示;3.通过技术复制手段录下来的话语声;4.录下来的音乐声;5.录制的音响。

但实际上,电影文本只通过两种渠道来传导信息:1.视觉画面(包括影像、字幕和其他各种图示);2.声音(话语、音乐和音响)。

电影叙事中,声音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乱世佳人》的配乐,被列为电影史上最佳配乐之一。

当时的配乐方法不同于现代的配乐方法,旋律美而配乐部分较多,曲谱的编写较接近交响乐形式,乐曲与剧中动作的配合没有现在精密,但独立存在的价值较高。

直到今天,《乱世佳人》的原声音乐碟仍有很多人收藏。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三步:观众影片的接受   作为信息传播过程电影传播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观众接受这一环节,这一环节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影片文本结构与观众接受心理结构之间是否同构。

所谓同构,就是信息载体和信息接受者有部分,或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同的兴趣或信息

这就要求电影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需要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的兴趣。

乱世佳人》首场献映时,观者如潮。

历经70年,这部电影依然拥有大量的影迷。

也许正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审美感知,使得大多数人与这部影片产生了同构情结。

1939年,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时,大获赞赏,这对于当时思想十分闭塞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对这部影片会有如此好感,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同影片所反映的背景相似,也是处于战争的年代。

不同的接受心理造成了观众在接受影片信息时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倾向性。

尽管有可能只是一个镜头,也蕴涵了无穷无尽的信息,但是每一个观众很可能从影片中接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和各不相同的。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步:单项传导   在一般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往往会进行信息反馈,并将反馈信息传递到信息载体处。

电影传播却很少能够进行信息反馈,在电影传播过程中,电影制作几乎不可能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即使获得了观众信息反馈,由于电影文本的不可更改,所反馈信息也无法对电影过程有任何影响。

这样一来,就决定了电影观众反馈不可能介入或参与电影创作,只能以几种简单的信息反馈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反应信息:是观众影片放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简单信息,主要是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的表现。

1999年,《乱世佳人》上映60周年之际,当电影院重新放映这部影片时,电影院里的所有观众全体起立鼓掌。

观众们的这一表现足以说明对《乱世佳人》的喜爱程度。

上座率:由于电影具有商品性,这一点最能反映出观众影片的态度。

反馈信息:是指在放映结束后,观众们理性和系统化的反馈

包括文字的影评或者口头的评论。

虽然电影传播过程观众信息反馈总是不及时,并且很难预测,但多少还会对电影传播产生影响。

观众的态度,特别是上座率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电影在影院放映时间的长短和电影制作者接下来工作的进展。

由于当年《乱世佳人》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制片方一再推出类似的电影或者类似的续集,但都以失败告终。

观众尽管没有将直接的信息反馈作用于电影这个信息载体,但是却影响了电影制作者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反馈得以流通,使电影传播过程得以循环,电影信息传播也算是一个完整传播过程

总结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休闲娱乐”的要求而出现的,并且响应了全家人以一种既经济又文雅的方式来欢度空闲时间的需求。

因此,电影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某些早已被社会上层阶级享受过的文化益处。

在电视出现以前,电影可以说是人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随着电视的来临以及电影与影院的分离,电视夺走了很大一部分的电影观众,尤其是一般的家庭观众,而留下来的则是一些非常年轻的观众

对于老一辈的电影观众来说,去影院看电影是兼具隐私性与交际性的活动,这也是另一种层次的电影体验。

但是,电视的流行却使这种电影体验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越来越不景气的电影市场,电影业需要做出努力而挽回自己往日的地位,因此,电影为了能够吸引观众,而使电影传播内容变得更加迎合一般人对暴力、恐怖或色情内容的需求。

电影传播内容这一恶俗的改变直到今天仍然对一些电影有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影业又在逐渐恢复其往日的地位。

虽然仍然不及电视的吸引力,但是电影传播已经在考虑从其他的方面进行发展。

身为一种文化资源及其他媒介的展示窗口,电影取得了特定的核心地位。

电影传播依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包括与电影相关的画册、纪念品、DVD、纪念活动等,基本上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创造者。

互联网和卫星及有线电视的出现,也有利于电影信息

对于从电影院流失的观众,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付费或者卫星、有线电视付费来观影,这不仅是电影信息传播的新方式,也是电影观众一种新的电影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安:《电影研究的传播学视野》,《现代传播》,2008(5)。

2.李岚:《影视受众接受心理比较论》,《当代电影》,2001(1)。

3.胡文飞、樊莉:《任性率直与坚强务实的人格演绎――试论电影乱世佳人〉中斯佳丽的人际意义构建》,《电影评介》,2010(6)。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