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四)

采访组:我们前不久采访张卫庞,他当时讲到,他和你们住得很近,而且给你们搬过两次家? 毕业论文网   雷平生:是的,我们到梁家河几个月后,张贵林的女儿“红儿”迎来了一位上门女婿,叫张卫庞,因为离得很近,近平跟他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近平从张清远、刘金莲家搬到知青窑时,要把行李和一些家什一点一点儿搬到新窑洞去。

我在搬家过程中,看到张卫庞坐在一块石头上笑。

我问他:“张卫庞,你笑甚?”张卫庞喜滋滋地说:“你看!近平把这个送给我了!”我一看,张卫庞手里拿着一个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我知道,这是近平的妈妈齐心阿姨在他插队离京时送给他的针线包。

后来,张卫庞把这个有特殊意义的针线包上交给档案局了。

后来,近平回到村里看望乡?H,见到张卫庞,总是跟他打趣两句。

现在,张卫庞在种植苹果苹果质量很不错。

2015年春节前夕,近平和彭丽媛老师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遇到张卫庞,问他种苹果每年收入能有多少?当时村里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苹果,没什么规模效应。

头一年结苹果张卫庞就挣了几万块钱。

这在陕北这样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已经是不错的一笔收入了。

所以那次近平就高兴地说:“张卫庞,你可发了!”那次,近平还坚持亲自上到塬上果园地头看了张卫庞的果园。

在总书记关心的感召下,2016年,年近70岁的张卫庞将附近27户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苹果合作社,还搞了一个苹果品牌“梁家河塬上苹果”。

这些绿色、环保、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纯天然优质苹果,2016年产量有200―300吨。

张卫庞自己也收了差不多5万斤优质苹果,这一年他收入了20多万元人民币。

由此可以看到,梁家河的老百姓,通过他们的勤劳和努力,正一步一步地富裕起来。

其实,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也正是近平工作和奋斗的目标。

我们知青的劳动,除基建队的打坝、修梯田外,更多的是在农忙时上山干农活,生产粮食,那就更辛苦了,每天一早四五点钟,天还黑着呢,我们就得起床出发。

还得留下一个人,把一天的饭做出来。

做的饭就是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再熬点米粥,盛在一个罐子里,把饭送到山上去,供劳动的知青早上和中午吃。

我们知青当时的粮食比农村社员要宽裕一些,这是因为周恩来总理听说陕北知青饿肚子、吃不饱时,就和陕西省、延安地区商量,决定对每一名知青分“一个半人”的口粮。

再有,插队下乡的前半年,国家还给我们供应了6个月的国库粮,所以我们知青的粮食基本够吃,吃得也要好一点。

我们能吃到蒸玉米团子、高粱米团子,老百姓当时只能吃糠窝窝。

这种糠窝窝,当地老百姓也叫“糠团子”,就是推磨剩下的麸子或玉米皮之类的。

团子是棕红色的,有些粗糙的捏在一起都很困难。

在山上吃饭的时候,我们知青吃的玉米团子是黄澄澄的,老乡一看,就说:你们知青吃的这是真粮食。

近平拿起老百姓的糠团子一看,确实就差了很多,于是他就用他的玉米团子老乡换饭吃。

一起劳动的老乡就夸奖说:“近平肯吃苦,嘴一没不细(一没,陕北方言,完全、根本的意思)。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不挑食、能吃苦,“嘴不细”就是吃东西不挑肥拣瘦的意思。

有时候,近平感到饿得顶不住了,又打开老乡的那个饭包,想再拿块糠团子吃两口。

结果发现,他换给老乡玉米团子他们都放着没吃,近平就问春妈的(村民巩万发的婆姨,他们家的孩子叫“春”,陕北方言称“春的妈妈”为“春妈的”):“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春妈的就坦白地回答说:“你们给的这玉米团子是‘真粮食’的,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受苦,陕北方言,意为劳动),要给他们留着吃。

”这件事给近平非常大的触动,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

当时,城里有些人家,生活好一点儿的,平时吃细粮习惯了,不爱吃粗粮。

但是在这里,普通粗粮都舍不得吃,还要留给壮劳力。

近平梁家河以后,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对他们很同情,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志愿。

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

现在,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近平下乡调研,很重视去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比如西南、西北、井冈山等老少边穷地区。

他对这些地方普通群众的生活很熟悉,到老百姓家里去走访的时候,言谈举止很自然,掀开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嘘寒问暖,与人民群众谈话都能说到要害处,说到点子上,也能了解到实际情况。

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于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于他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深情。

还有一次,我和近平一起到文安驿公社赶集。

近平那个时候经常熬夜用煤油灯看书,所以他是计划到文安驿去买些煤油,再买些烟。

那时候我们经济上比较窘迫,手里的钱很有限,只能买最便宜的“经济烟”卷烟,9分钱一包,9毛钱一条。

不成想刚刚到公社院外,我们碰见几个老乡,他们对近平说:“集上有个讨吃老汉,说是你爸爸原来的卫士。

他从绥德、米脂一路讨饭下来到文安驿,听说你在这儿,要来找你呢!”近平说:“那我去看一下。

当时我也没在意。

结果,过了一会儿,文安驿集上就轰动了,有从集上过来的人说:“刚才,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

近平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心头感到很震动,这是他的行为第二次使我感动。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粮票是很重要的。

你要是有一斤陕西省粮票,买玉米面就9分钱,如果没有粮票,那就是另外的价钱,会贵很多。

当时近平的经济也很拮据,钱和粮票并不多。

我知道那时他家里也没有余力给他更多支持。

那时已是阳历九十月份,陕北已经开始冷下来了,近平竟然把衣服也脱下来给了那乞食老汉

近平这样做,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倾囊相助了。

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

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

近平从集上回来在公社外和我们会合的时候,我问他事情经过,近平说:“那个老汉说他是我爸爸过去的卫士,我看他很困难,从绥德上面一路乞讨下来,心中不忍,就把钱和粮票都给他了。

”我说:“你都给人家了?”他说:“都给人家了。

”我说:“这下,煤油和纸烟也买不成了。

”   回到梁家河,我跟近平说起这件事,我问:“你当时有没有问那个老汉是真的假的呀?”近平跟我说:“他能叫得出我妈妈的名字,能说得上我姐姐的名字,此外还有一些事情,他说的也都对得上。

”听到近平介绍这些情况,我就多问一句:“近平,他不会骗你吧?”近平坦然一笑,说:“我现在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

”听到近平这么坦诚地说,我十分感动,肃然起敬。

近平对这位贫穷老人的这种理解、这种信任,这种古人所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毫无保留倾囊相赠,真是常人所不及,也是难能可贵的。

雷榕生:刚才平生讲到的这件事情,当时我就在现场。

我的理解是,不管这位老汉是不是习老的警卫员,只要他是当时一起闹革命的老红军,近平从内心深处就很尊重他。

近平当时倾囊相赠,一方面是因为近平本人的感情和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位老汉那么早参加革命,现在却落到沿街乞讨的境地,近平心里非常难受,也非常不忍。

近平当时拿出所有的东西送给老汉,可以说完全是出于对父辈那一代革命者的尊敬。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