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干预对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 作者:刘玉华 黄姣平 黄秀娟 赖小惠 陈伟坤 熊 斌 黄灼伦。

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对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影响。 方法 对90例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以干预前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值≥0.02 mm为界限,将患者分为增厚组24例及非增厚组66例,比较两组代谢指标及其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系。 结果 增厚组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压史的比例及平均年龄均显著高于非增厚组(P<0.05);强化干预治疗1 a末,两组空腹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 对首发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强化干预时间越早,血糖下降越显著,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进展越慢。 毕业论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颈总动脉内、中膜;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多因素干预 毕业论文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增厚动脉硬化(AS)斑块形成而无任何临床症状,是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然阶段[1],常预示心脑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危险性[2]。增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肥胖等都是糖尿病患者C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干预可能延缓疾病进程,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首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开放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毕业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毕业论文

1.1 对象; 毕业论文

选取100例首发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2)病程≤1 a,年龄35 a~70 a,体重指数(BMI)19 kg~35 kg·m2;(3)起病6 mo内无酮症酸中毒发生;(4)排除其它严重躯体疾病、冠心病、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随访期间发生脑梗死1例,外伤致死亡1例,失访8例,实际完成研究90例。

毕业论文

1.2 方法 毕业论文

1.2.1 综合干预;。

毕业论文

对入组患者进行以抗血小板聚集为基础的强化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多因素达标的综合干预毕业论文

1.2.2 药物干预; 毕业论文

控制血糖:根据胰岛β细胞功能、空腹血浆葡萄糖(FPG)、BMI等进行选择。肥胖者首选二甲双胍,消瘦者首选格列吡嗪,如仍未达标则两药联用;控制血压:首选卡托普利,控制不理想则加硝本地平缓释片;控制血脂:胆固醇高者首选辛伐他汀;尿蛋白增多者选用小剂量卡托普利12.5 mg·d—1,Qd。所有患者均睡前口服阿司匹林50 mg。入组时患者综合强化干预的靶目标已达标者,不再应用相应药物。

毕业论文

1.2.3 综合强化干预靶目标; 毕业论文

(1)FPG<7.0 mmol·L—1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2)收缩压(SBP)≤130 mmHg,舒张压(DBP)≤85 mmHg;(3)甘油三酯(TG)<1.70 mmol·L—1,总胆固醇(TC)<4.67 mmol·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0 mmol·L—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 mmol·L—1,女≥1.30 mmol·L—1;(4)BMI≤23 Kg·m2。 毕业论文

1.2.4 CCAIMT增厚检测; 毕业论文

干预前及干预1 a末,采用高分辨彩色超声仪(美国Acuson 128 XP/10)对患者CCA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IMT正常值范围界定为≤1.0 mm,检测固定仪器固定人员操作。CCAIMT不同检测时间(相差2 w)变异度(CV)为3.88%。 毕业论文

1.2.5 指标检测; 毕业论文

采用美国Bio Rad VariantⅡ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HbA1c,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检测患者身高、体重、血压、腰臀比(WHR)、BMI、FPG、TC、TG、HDL?C、LDL?C、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ALB)等。 毕业论文

1.2.6 统计方法 ;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毕业论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