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型水利工程渔业概况及发展对策

水利工程在发挥防洪、灌溉、发电和旅游效益的同时,还具有水产养殖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上马,形成了大量宜渔水面,在全省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目前黑龙江省水利工程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

1 水利工程渔业现状。

我省水利系统共管辖水库700余座,形成可养鱼水面369万亩(其中农场总局36万亩),占全省可养鱼水面的33.6%(全省可养水面1099.3万亩);已开发利用宜渔水面达到216万亩,占全省已养殖水面的36.7%(全省已养殖水面589.1万亩);其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大银鱼、河蟹、彭泽鲫、方正银鲫、高白鲑、团头鲂等,但仍有38%宜渔水面、约150万亩,没有开发利用,仍然处于闲置状态。

在未来3—5年内,还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工程相继竣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如桃山水库二期、西山水库、青龙山水库、林海水库、阁山水库、花园水库、东城水库、小鹤立河水库、九龙水库和五花山水库等十个大中型水库,这将新增养鱼面积30余万亩,届时全省水利宜渔水面将达399万亩。此外,塔林西水库、奋斗水库、亚布力水库、北安水库和关门嘴子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建设也在积极推进,水利渔业养殖面积还在进一步扩大。

2 主要大型水利工程渔业概况。

2.1 泥河水库

泥河水库位于呼兰河支流泥河下游,地处呼兰、兰西、绥化交界处,是以防洪、除涝为主,兼顾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大(2)型平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51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13亿立米。水库由主、副坝、泄洪闸、两座输水洞组成。主坝长4310米,副坝长1850米。泄洪闸为8孔开敝式。两灌溉输水洞位于主坝两端,为箱式涵洞。库区养鱼水面4.5万亩,年产鱼100万公斤。水深0.74.5m,平均2.57m。该库集雨面积较大,库岸线较长,库岸区水浅处植被茂盛,库底淹没的植物被腐化分解的有机质较丰富,水库水质肥沃。鱼类生长较快,1998年6—9月测定鳙鱼的生长速度为每月体重增长0.5kg。1999年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330.06mg/L,其中蓝藻占61.5%,绿藻占25.5%。测定泥河水库白鲢的鱼产力为1701吨。底栖动物4大类26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摇蚊幼虫6种,寡毛类5种,甲壳类1种。底栖动物的年平均密度为621.9个/m2,生物量年平均为37.226g/m2。泥河水库共有鱼类21种,主要经济鱼类有6种,分别隶属于4目8科21属,区系组成分别属于5个区系复合体。

泥河水库在高寒地区水产养殖领域率先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直接推动了我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首先取得高寒地区河蟹产业化养殖技术的成功。1997年泥河水库开始试验河蟹稻田、池塘、网围和大水面产业化养殖,所养殖河蟹规格达到100~200克/只,养殖周期仅45个月。1997年深秋在黑龙江省水产养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黑龙江省出产的10000kg河蟹首次销售出省,从泥河水库销往800km外的河蟹的故乡辽宁省盘锦市胡家河蟹批发大市场,黑龙江省河蟹优良的性状和品质一下轰动了国内水产品市场,上万公斤河蟹被一抢而空,众多河蟹苗种场都高价收购留存为种蟹。此后,南方河蟹养殖户、蟹贩子纷纷到黑龙江省承包水面或合作养殖河蟹,从此开启了高寒地区河蟹产业化养殖的进程。2008年,河蟹项目获得省长特别奖。

其次,在高寒地区名特优品种养殖领域实现很多创新。1998年河蟹水库大坝安全影响从理论上获得突破,开辟了我国水库大规模养殖河蟹的新领域;1999年通过模拟黄颡鱼繁殖生态环境,取得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成功;1999年高寒地区美国大口胭脂鱼养殖技术研究成功,当年水花即达到商品鱼规格,体重152.6—208g;1999年欧洲梭鲈养殖技术研究成功,首先摸索出了黑龙江省养殖模式;高密度异育银鲫育种技术研究成功,放养密度是常规密度的10—11倍,仍取得了1936—3800kg/hm2的高产,为水库大规模培育异育银鲫鱼种研究出一种新模式。

2.2 龙头桥水库

龙头桥水库工程位于黑龙江省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上游宝清县境内,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龙头桥水库黑龙江省九五计划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也是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利用部分日元贷款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98年4月开工建设,2002年10月投入使用。龙头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 1730平方公里,校核总库容6.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25亿立方米,养鱼水面4.8万亩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洞和水电站四部分组成。大坝为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坝顶长760米,最大坝高25.7米;该水库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植被保持良好,汇入水库的4条河流的水质无污染。水库水体上游河口区透明度在4060cm,敞水区透明度在80110cm。全年无霜期140d,年平温气温3.3℃,日照时数2488h,有效积温2600℃,年平均降雨量548mm。11月上旬开始冰冻,冰厚0.71m,翌年4月上旬解冻。

龙头桥水库浮游植物8门77种,其中绿藻门33种,占42.9%;硅藻门15种,占19.4%;蓝藻门13种,占16.9%;裸藻门5种,6.5%;甲藻门3种,占3.9%;金藻门3种,占3.9%;隐藻门3种,占3.9%;黄藻门2种,占2.6%。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是593.43万个/L,平均生物量为7.3507mg/L,以绿藻门、硅藻门、祼藻门占优势。龙头桥水库浮游动物共28种,其中轮虫最多,有17种,占60.7%;次之为原生动物4种,占14.3%;桡足类4种,占14.3%。枝角类3种,占10.7%。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为491.71个/L,平均生物量为1.64mg/L,以枝角类、轮虫、桡足类为优势。

龙头桥水库2003—2005年的单产水平一直保持60—80kg/亩,是全省大型水库平均单产水平的7倍。龙头桥水库开辟了高寒地区大水面高效增养殖技术的新模式。龙头桥水库2000年末开始蓄水。新蓄水大水面水体的渔业资源变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特征,完全不同于正常开展渔业利用的水面,因而其鱼类增养殖技术不能照搬已有的技术规程。水体开始蓄水形成一定水域面积后,大量的农作物、草地和森林等植被不断淹没水中,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有机质不断腐烂释放出各种营养盐,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大量繁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生水体鱼类饵料生物的高峰期可以持续3—5年时间。2001年龙头桥水库共投放夏花苗种3000万尾,其中花白鲢夏花2000万尾(200元/万尾),鲤夏花1000万尾(300元/万尾),平均放养1000尾/亩。因鱼类密度较高,花白鲢夏花生长至500~1000g即开始起捕,三年共捕捞500余万尾,回捕率达到25%,实现产值900万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22.5(年均1:7.5)。鲤夏花生长至100g即开始起捕,一年共捕捞450万尾,回捕率高达45%,实现产值13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5。可见,采取适时足量投放上层和底层增养殖鱼类夏花苗种的技术路线,可以极大地提高高寒地区大水面渔业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年渔业经济利润率分别达到650%和350%。

2.3 红旗泡水库

红旗泡水库位于大庆市与安达市交界处,是一座以大庆石化生产及生活供水为主兼顾旅游、养殖的大型反调节平原水库,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水库由主坝、东西北三座副坝、进水闸、泄水闸及取水泵站组成,是北部引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该水库1974年蓄水,累计为大庆石化生产和生活供水18.4亿立方米。建库以来累计捕鱼300万kg。1987年12月冬捕,单网捕鱼13万kg,创黑龙江省水库养鱼单网捕鱼最高记录。库区养鱼水面3.3万亩,鱼池面积850亩,年捕商品鱼10万kg。

红旗泡水库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大,覆盖近50%的水面,主要种类有芦苇、叶香蒲和稗等单优群落。随着油田开发,大庆地区的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红旗泡水生植物资源丰富且其具清除油污、吸附重金属和沉降悬浮物等净化功能,故使其成为大庆地区水质最好和鱼产量最高的湖泊。

红旗泡水库是我省较早开始驯化养鱼的,1988年就在所属渔场全部鱼池利用集中驯化模式进行大规模鱼种生产,当年鱼种平均亩产达到800kg/亩,开创了我省鱼种高产养殖新技术的先河。红旗泡水库也是我省移植大银鱼较早形成商品鱼产量的水域,而且持续多年。

2.4 西泉眼水库

西泉眼水库位于尚志、五常、阿城三市交界处的松花江右岸一级支流阿什河上,距哈尔滨市93公里,是一座以防洪、除涝、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电站组成。控制流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总库容4.78亿立方米,兴利总库容2.89亿立方米,死库容0.44亿立方米,年净调节水量1.91亿立方米。水库养鱼水面4.4万亩

水库淹没区土壤植被好,有机质含量高,水中营养物质较为丰富,良好的生态条件为西泉眼水库的鱼类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水库平均水深达12米,经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调查、评价,西泉眼水库大部分指标为一类水质。水库所产鲢、鳙、鲤、鲫四个品种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品牌认证。

西泉眼水库浮游植物共计85个种属,以绿藻门最多41个种属,占48.2%,硅藻门次之19个种属,占22.4%,蓝藻门13个种属,占15.3%,裸藻门5个种属,占5.9%,其它藻门占8.2%。浮游植物7—10月生物量平均5.22mg/L。浮游动物53个种属,以原生动物最多25个种属,占47.2%,轮虫类次之14个种属,占26.4%,枝角类9个种属,占17.0%,桡足类5个种属,占9.4%。浮游动物7—10月生物量为2.12mg/L。底栖动物共采集7个种属,其中水生昆虫3种,寡毛类2种,软体动物2种。底栖动物7~10月总密度平均为51.66ind/m2,其中摇蚊幼虫占61.95%,寡毛类占38.05%。底栖动物7~10月总生物量平均为0.20g/m2,寡毛类生物量0.039g/m2,占19.36%,摇蚊幼虫生物量为0.16g/m2,占80.64%。

西泉眼水库是我省第一个放流鲟鱼的水库,已经放养小体鲟鱼苗115万尾,一年后尾重即达到100g,放流效果很好。

2.5 青年水库

青年水库位于穆棱河支流裴德里河上,1958年5月4日由王震率其所属十万官兵与知青共建。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3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5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84亿立方米,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电站组成。大坝为粘土均质坝,全长1750米,坝顶设高1.2米的防浪墙。电站装机总容量720千瓦。养鱼水面5万亩,最大水深13米,平均水深7米,平均年捕鱼量25万kg。

青年水库是我省第一个采用疏目拖网进行商品鱼捕捞作业生产的水库。我省水库历年来明水期捕鱼主要渔具是网箔、刺网等。该库于80年代末期引进疏目拖网捕鱼技术,经160天的作业,共捕获商品鱼15万公斤,占当年总鱼产量的50%,平均日产937.5公斤,增加产值60万元。

2.6 尼尔基水库

尼尔基水库位于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嫩江干流上,坝址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左岸为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乡,下距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公路里程约189km。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由北向南流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三岔河汇入松花江,干流全长1370km,流域面积29.7万km2。枢纽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64万km2,占嫩江流域总面积的22.4%,多年平均径流量104.7亿m3,占嫩江流域的45.7%。尼尔基水利枢纽水库总库容86.11亿m3,其中防洪库容23.68亿m3,兴利库容59.68亿m3,总装机为2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6.387亿kwh。黑龙江养鱼水面100万亩左右,年产野杂鱼300万kg。

3 水利工程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省水利工程渔业从无到有,从可有可无到在全省水产养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3.1 平均单产水平低。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省24座大型水库鱼类平均单产只有11kg/亩,84座中型水库鱼类平均单产只有9.3kg/亩,596座小型水库鱼类平均单产只有8kg/亩。实际上我省水利渔业的资源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在以异育银鲫为主体的大型平原型水库泥河水库经过7年试验表明,单产水平一直保持在25—30kg/亩,是全省大型水库平均单产水平的3倍;在以鲢、鳙为主体的大型丘陵型水库龙头桥水库连续三年的试验表明,单产水平一直保持在60—80kg/亩,是全省大型水库平均单产水平的7倍;在密山市多品种混养的小Ⅱ型水库庆康水库连续三年的试验表明,单产水平达到250kg/亩,是全省小型水库平均单产的30倍。可见我省水利渔业渔业资源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技术和管理措施得当,完全可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2 行业管理弱化。

1979年水利渔业归口水利部门管理后,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相继成立了水利渔业管理机构。但在2000年机构改革时,除省里保留外,市、县相应的水利渔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

水利渔业完全不同于池塘养鱼,有其自已的特点,涉及防汛、抗旱、灌溉、航运、发电、供水、工程维护、资源增殖等很多方面的技术与管理知识。就是单纯的渔业技术方面,与池塘养鱼也有天壤之别,所以从事水利渔业的人员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经验。

全省水利系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水利渔业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队伍,才有了当初我省水利渔业的高速发展。但近年来从上到下水利渔业管理机构的缺失,导致水利渔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几乎全部改行从事其他行业,人才流失状况触目惊心。目前,全省水利系统专职从事水利渔业技术的人才数量几乎为零,兼职不超过5人。目前,水利渔业的宏观指导、政策研究、新技术引进和推广、科研攻关几乎全部缺失。如2005年末竣工的寒葱沟水库,拥有7800亩水面,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利渔业有效开发利用迟迟不能起步。铁力市已经竣工的4座水库,只有1座水库及时进行了水利渔业开发利用。因技术缺乏,尚志市三股流水库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同样由于技术与管理原因,厅直的龙头桥水库连续两年分别亏损160万元和15万元。

水利渔业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和人才、技术的严重短缺,是导致水面闲置和渔业资源浪费的直接原因。

3.3 渔业资源底数不清,缺乏科学分类指导。

我省只是在接管水库渔业后,于1979—1980年进行过一次全省水利渔业资源调查分析工作,该次资源调查为我省水利渔业快速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此后因无资金资助和专管机构,加上人才、技术匮乏,一直没有开展这项工作。首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已经使用了近30年,已远远不能反映水利渔业目前的客观现状。目前,水利建设日新月异,自然、社会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摸清资源底数,对水利系统渔业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指导,如供水型水库、灌溉型水库、发电型水库、生态调节型水库、航电枢纽型水库,平原型水库、丘陵型水库、山谷型水库,贫营养型水库、富营养型水库、高碱度水库、冷水型水库等等,均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开发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水利渔业同水质保护、灌溉、发电、航运和生态调节的矛盾,同时实现水库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4 发展水利工程渔业对策

4.1 加强行业管理指导。

水利工程渔业养殖的水产品很少有投饵、施肥、农药、抗生素、转基因等因素的污染,大多符合绿色、有机的水产品标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还会形成大量的水域面积。水利系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水面资源,发挥水利工程水产养殖天然绿色的先天优势,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有机水产品,为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4.2 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发[1980]153号文件指出:从现在起,所有新建、在建和除险的水利工程,都应随主体工程的兴建、加固,把管理和综合经营所需的基本设施一气呵成,否则不予审批和验收;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库渔业设施配套规范》中也规定本规范规定的水库渔业设施是水库渔业生产必须的最基本设施,因此其所需投资应列入水库工程总概算中。1997年水利部再次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水利渔业的通知》(水管[1997]30号),要求广泛开辟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从水利基本建设经费和技改经费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渔业配套设施和商品鱼基地建设。水利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和水利部关于支持水利工程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水利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和管理各个环节保证大中型水库渔业基本设施的建设。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