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承留》探释】张三丰多少岁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

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

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原文: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

校勘:“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语法修辞分析:   原文中有多处倒序与分承修辞。

如“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为倒序,应理解为“至子授之来,字著许宣平”。

意为至子将其留传下来,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元善从复始”为倒序,应理解为“复从元善始”。

意思是返回到刚出生时的健康重新开始。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为倒序,应理解为“心诚兮迹真,咏长春万载”。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为倒序,应理解为“愿至戍毕字,水火既济焉”。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为分承修辞,语中的“继往”和“开来”相承,“圣”和“学”相承,“永绵”和“常续”相承,应理为“圣学继往开来,永绵常续”。

译释: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乾”与“坤”都是八卦的卦名。

《易传・说卦》说:“乾,天也”,“坤也者,地也……坤为地。

”“乾坤”往往代指天地,就是世界的意思。

该句通译为:天与地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乾坤,伏羲氏是中华人类最初的祖先。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古代传说中,画八卦始于伏羲。

“道”有多种概念,如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指事理规律、道德等等。

《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对于宇宙的发生演化“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段话中的“道”是指宇宙。

《老子》第二十一章则对“道”也就是宇宙的发生演化加以描述。

《老子》第一章又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

据此,道家典籍认为,“无名”就是“无极”;而“有名”、“一”和“二”都是“太极”;“一”是指阴阳未分的太极,“二”则是指阴阳已分的太极

本句的“道”和“有名”指的都是宇宙,是复指。

“画卦道有名”之意就是伏羲所画的卦反映了太极也就是从“一”至“二”的“有名”这个道。

由此也反映用八卦论析发展至“有名”的“道”,也就是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人类的远古祖先伏羲氏时就已经开始了,性命双修当然也不例外。

十六”指“十六字心传”,就是《古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

宋儒视这十六字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亦借指传家宝。

“母”的意思是根本,本源。

如《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尧舜十六母”之意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十六字,是代代传承的为人根本原则。

该句直译为:伏羲氏画了卦,演释了太极之道,尧舜等承续这太极之道留下了“十六字心传”。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微危允厥中”与下句的“精一”,都是对《古尚书・大禹谟》中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简称。

十六字中的“允”之意为诚信、公平等,“厥”为代词,意为“其”。

如《论语・尧日》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意为要真诚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宋・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对这十六字的解释是:“人心”生于形气之私,和各种物欲相联系,是危险的;“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即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微妙”(即美好)的;“惟精”的意思是“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惟一”的意思是“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朱熹认为,这样才能使“危者安,微者著”。

结合朱熹的解释,从养生角度引申理解这十六字,可以理解为:人的虑念等后天之意虽然对人不可或缺,但对养生有妨碍危害,这就是“人心惟危”。

人的无思无欲之先天元神(真意)十分有益于人的健身延年,是很美好的,但潜于人精神深处而不显露,这就是“道心惟微”。

所以要常清心寡欲,静心息虑地修养,开发培养真意,即“惟精”;这种修养要认真细致,始终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即“惟一”,这就是“惟精惟一”。

只有十分诚信地这样做,才能使得危害变成安全,美好才能实现,这就是“允执厥中”。

本句直译为:十六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孟之学一脉承传了这十六字精髓。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性命功”即性命双修功,是晚唐以来道教中体系发展成熟的内丹功纲要。

“神化”是对道教内丹功的赞誉,其意为道教内丹功具有许多今人赞慕神往的神奇功效。

“神化性命功”之意为尧舜十六字心法也是道教内丹功修炼的纲要性重要法则。

“七二”即七十二,古人以“七十二”为阴阳五行的成数;“文武”即动与静,或偏动与偏静两类修炼法。

“七二乃文武”,反映道家的性命双修功有很多的形式,总的可以分为文与武两大类。

该句直译为:出神入化之性命双修功,七十二候分为文武两功,都体现了这十六字精髓。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至子”,是古人对“至人”的尊称,是指思想、道德等修养高超的人。

如《荀子・天论》曰:“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道家则称谓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

如《庄子・齐物论》曰:“至人神矣。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将古代道德高深的养生家分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对至人的崇尚仅次于真人。

“之”指上句的“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子来”是倒序陈述,应该理解为“至子授之来”。

意思是这一派系的性命双修文武功法都是一位“至子”的传授流传下来的。

该句直译为:这性命双修文武两功是古代一位至子传授而来的,这位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元”有第一、开始、根本、基本等义;“善”指美好,包括健康。

如《论衡・订鬼》曰:“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

”“元善”就是指人刚出生时充满生命活力的健康。

“元善从复始”也是倒序,应该理解为“复从元善始”,意思是逆向返回到刚出生时的健康重新开始生活,也就是“返老还童”的 意思。

该句直译为:性命双修文武两功透露了延年益寿的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了这延年益寿的药,就可以实现返老还童的美好愿望,延年益寿重新开始健康的生活。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理”指道家之“道”的具体内容,包括了性命双修内容;“气”指精神;“具”之义为完备,齐全。

“理令气形具”的意思是,“理”能够使得人的精神与形体完善。

该句直译为:延年益寿的药就是虚灵虚灵能使德明,德明理也能明,理则能使人的精神和形体完善。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该句直译为:由衷地信奉双修性命,文武两功就能够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就能赞咏青春永葆万年。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三教”指儒家、道教和佛(释)教。

太极”,在古代(如宋、元之际),“心”被认为是人的“太极”之中心,“太极”分为先天与后天,这里的“太极”指先天太极

也就是先天之“心”,其实就是指“虚灵”。

该句直译为:在主张虚灵这一点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分为两家,三教有统一的理念语言,都是“虚灵能德明”之理。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塞”。

为充满。

如《孟子・公孙丘上》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冲”之义为强大,不可阻挡。

如唐・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诗云:“不冲风雨即尘埃。

”“塞而冲”,意为十分有生气地充满了宇宙。

“方正”原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

如《东观汉记・吴良传》曰:“(吴良)以清白方正称。

”“方正”引伸为性命双修太极理念之正确无可置疑。

该句直译为:“虚灵能德明”之理是浩浩然充满了宇宙的,是无可置疑正确的,是千万年不会衰败的。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该句直译为:“虚灵能德明”之学问将继古人之往,开后人之来,永远绵绵不断地留传下去。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黄帝内经》指出,“水火”是“阴阳”的象征和征兆,“既”表示已经发生。

“水火既济”就是“阴阳相济”。

“毕”之意为完毕其事。

如《荀子・尧问》曰:“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

”表示成功、达到、完成。

“戍”可能为“成”字之误。

“愿至成毕字”之意为希望性命双修达到成功完成。

永葆长春。

该句直译为:希望修炼者都能成功地完成性命双修性命双修了,也就是水火既济而能够永葆青春了。

这首诗有四点值得注意:   1、据1985年重印再版的吴公藻先生所著《太极拳讲义》所述,杨班侯曾将包括这首诗的《杨氏老谱》传给吴全佑,在吴氏太极拳传人中承传被称为《太极法说》。

杨班侯传谱给吴全佑的时间应该是在杨露禅进京不久若干年之中。

而二十世纪初《杨氏老谱》尚属隐秘传授,如杨健侯弟子许禹生先生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中尚没有《杨氏老谱》披露。

根据传记体《武林名人》一书记载,1926年学拳于杨家的李剑华先生有次趁杨氏兄弟外出教拳,将杨家所藏拳谱诓骗出杨家一夜,所诓骗出的拳谱中包括了《杨氏老谱》,李剑华先生与两个弟弟连夜将拳谱另行抄写,之后才发生《杨氏老谱》外流于社会的。

而杨家最早将《杨氏老谱》部分内容公开的出版物是杨澄甫先生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

又根据杨露禅父子的文化阅历,他们不可能是这首诗的作者。

据以上情况分析,《杨氏老谱》中的这首诗是成文于古代。

2、《杨氏老谱》中这首诗的主题是突出道家以“虚灵”为根本的“性命双修”;《杨氏老谱》另有多篇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这一现象反映了十三势长拳与道家“性命双修”的密切关系,可以肯定十三势长拳包含的“性命双修”是一脉承传于许宣平和张三丰的。

3、这首诗反映出许宣平和张三丰被认为是太极拳传承源流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在古代已经发生存在了。

可见近代流传的张三丰太极拳始祖之说,不是武禹襄和李亦畲二位先生最早提出来的,更不是许禹生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而是源于杨家,而杨家则是源于陈长兴的传授。

唐豪先生认为,张三丰被称为太极拳始祖之说发生于近代,这是不能成立的。

4、该诗指出:能使生命逆转永葆青春的延年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性命双修就是取用延年药的方法。

这就反映出杨家所传的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延年益寿,性命双修太极拳的“灵魂”。

5、该诗指出:性命双修必须遵循十六字法则,就是要清心寡欲,摒息后天意识之思虑,以此开发培养无思无欲的真意;具体的修养要认真细致,坚持不懈,要无过与无不及,顺其自然。

十六字法则显然也是太极拳锻炼的根本法则。

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所谓“凡动作要意识领先”和“太极拳是意识拳”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 柯 超)。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