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探讨

摘 要:金融危机使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特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较大转型压力,加速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的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结构优化;产业梯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140—03      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其基础是各国或地区之间的产业梯度,具体表现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形成的阶梯状差异。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开放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外向型、国际化水平低,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   (一) 产业转移的规模逐渐增大   2010 年,仅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四省市需要转移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 000 亿元左右。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和资源大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及加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线,为加工工业的顺利转移提供了基础,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占据了梯度优势地位。   (二)对能源、资源依赖较强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东部地区对能源和资源依赖较强的产业,如建材、轻纺、金属冶炼业,石油加工、炼焦业等行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将逐渐加快向原材料产地和能源较丰富的地区转移,黑龙江省是著名的产煤、产油大省,仅 2007年一年,能源生产总量就达13 542.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为7 189.5万吨标准煤,石油产量为5957万吨标准煤,这些优势都成为东部地区黑龙江省产业转移的动力源。   (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点   东部沿海地区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不少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必然会不断上升。可以预料,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愈快,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也愈快,转换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愈迫切。   (四)工业园区(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显著优点是信息共享度高,资源利用率高,服务功能齐全,它的发展直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成功范例表明,相关产业集聚于同一园区,既有利于园区内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产业竞争力,又有利于增强对相关产业的吸引力,提升整个园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地区产业竞争力。   二、利用区位商模型对黑龙江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区位商(Q)=(eij/ei)/(Ej/E)其中:eij表示i区域j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或就业人口),ei表示i区域的工业总的指标值,Ej表示全国或上级区域(背景区域)j产业的总产值,E表示全国或上级区域(背景区域)工业总产值。当Q>1时,表明i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小于1表明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区位商模型分析法可以明晰地计算出某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找出优势产业,在对未来优势产业的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从上页表1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第一、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   对第一产业内部区位商进行分析知:农业、林业和牧业区位商均大于1,因此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林业。   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三产业知: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当中,区位商大于1的产业有10个行业,其余产业区位商均小于1,最小的区位商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大的区位商是医药制造业。   三、 黑龙江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分析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产业转移是顺应竞争优势与劣势的转换,通过产业要素跨区域的流动,把一部分产业从不具有比较优势地区转移出来,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黑龙江省承接产业转移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构成了不同的合力。   (一)东部产业转出区的推力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区域内的部分产业由成熟阶段逐步走向衰退,土地、能源、资源的紧张使这一区域的企业没有了发展空间;原有产业的成本优势已消失,生产技术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使得其他区域很容易掌握,随着产业对环境的扩张,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明显增加。为了扩张市场、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经济资源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的目标,部分企业不得不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2.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集聚不经济。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导致集聚区内不可贸易价格居高不下、地价上升、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造成了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产业扩散离心力会促使相关产业脱离产业集聚,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构成了产业外迁的强大推力。   3.市场扩张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市场总需求中,低度加工型的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需求的份额将会减少,而对家电设备、交通通讯设备等的需求份额将会迅速增长。因此,本地企业会趋向于通过一定规模的对外投资、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建立销售网点等多种形式,扩大市场空间,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市场需求萎缩的产品和产业会被逐步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使移出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4.国际产业分工的需要。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更是以其便利的交通,稠密的人口与城镇,发达的工农业生产,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以及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为国际产业资本在中国的主要指向地,这些年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黑龙江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   1.地区整体经济基础雄厚。黑龙江省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在石油化工、电站成套设备等方面技术先进、优势明显,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从产业结构看,黑龙江与东北亚国家特别是俄、日、韩三国发展产业互补,在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产业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具有优势和有利条件,能以开放促振兴,以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内联外开”和“南联北开”的良好合作态势。   2.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拥有全国十分之一的优质耕地;造林及退耕还林面积稳步提升;畜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均保持全国第一位。工业产销两旺,研发力度加大,全年完成产品增加值、实现利润、建筑业企业增加值均实现稳步增长。第三产业中,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呈现恢复性增长,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南联北开战略。几年来,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地缘、资源、人缘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农转牧”和大开放战略。相继引进了草原兴发、完达山乳业、江西鸭鸭、北大荒米业、大庆肇源皮革城、俄罗斯罗姆斯制衣等一批实力企业,推进了产业化进程,培育了石油石化、特色绿色、畜禽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东部沿海产业转出去面临的阻力   1.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对产业产生的区域“黏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互信任,避免了与陌生企业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之间抱团,形成了传统意义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的产业转移,也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形成的环境氛围。加工贸易企业的集聚会改变所有企业的生存环境,对单个企业会产生积极效应,加工贸易项目越少,企业在这方面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由于东部海关设置相对密集,562个海关机构大部分集中在东部。黑龙江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设立面向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开发区,在环境氛围方面面临较大阻力。   (四)黑龙江省承接产业转移自身的斥力   1.市场化程度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由于种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这种体制与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黑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在资源配置能力、经济活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并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气候条件制约。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这来,必然要受到东北严酷冬季的考验:首先,冬天的寒冷使得原来昼夜轮换的生产方式受到挑战;其次,取暖费也会增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另外,黑龙江省的寒冷气候也会使习惯于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气候而害怕北方寒冷的南方企业家思想动摇,影响其前往黑龙江省投资创业的决心。   四、黑龙江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建设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基地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等趋势日益显现。黑龙江省应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运用承接过来的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疗、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等六大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明确制定并实施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制定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措施,以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工程项目为依托,鼓励省内企业与沿海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黑龙江省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为切入点,大力扶持绿色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农业新品种的生产,优化农副产品结构,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向外转移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机遇,以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林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力争在资源转换项目的承接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相关度和依存度,运用第二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农业产品价值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开拓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起高效的农产品商业流通渠道,创造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强化政策措施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明确界定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重点扶持的产业及衰退产业,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及所在地区,执行调整援助政策,对传统产业的转产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同时实施适度的减免税费制度及贷款制度。要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促进机制,尽快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措施,并通过地方性立法予以确定;要及时研究和制定规划,从各行业各地区自身特点出发,分门别类地认真研究和分析优势和劣势,明确承接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合理的实施规划和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基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广泛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积极探索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高峰论坛等有效形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四)建立面向东北亚的黑龙江省经济贸易开发区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应通过加强经济协作,不断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打破区际壁垒、清除障碍、整合区域资源,建立经济区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以开放为主题,面向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多地吸引和聚集生产要素,在扩大东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华东、华南沿海省份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南联北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7—249.   [2]胡宇辰.产业集群对梯度转移理论的挑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   [3]杨志芳,闫奕荣.对加工贸易向中西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2):13—17.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