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家是我最熟悉的风景

日前,一位中年男性对我说:“我结婚20年了,与妻子感情一直都很不错,但不知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性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感,尽管我十分努力,十分投入,却总也找不到过去那种愉悦和快感了。

以前总是她嫌我要求太多,可是现在,每次做爱我都像急于完成任务似的。

其实我的心里并不希望这样

这使我对妻子很歉疚,自己也很苦恼,却无处倾诉。

我的身体一向都很健康,心理状态也很正常,怎么会在过性生活时有这种感觉呢?难道我真的得了什么病吗?”   要想科学、准确地解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了解基本知识开始。

新婚夫妇为什么常常会有如胶似漆的感觉?一是情感的交融;二是性的吸引。

每一对夫妻都希望能永远保持亲密和谐的性关系,相信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能保持独特、持久的性魅力。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夫妻在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以后,就不再如饥似渴地盼望着过性生活了,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

这种性厌倦有心理原因,也是身体衰老的表现。

蜜月阶段,新婚夫妇之间的刺激是全新的,两个人都迫切地希望去“品尝”它,体会它。

另外,人的性欲望经过青春期长时期的积累,也极需得到发泄。

一旦许久的想象和向往变成为事实,人们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对于结婚几十年的“老夫老妻”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性结合已经成家常便饭,毫无新鲜感可言。

有人曾带有调侃意味地这样总结夫妻性生活:“同一个位置,同一个姿势,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动作。

”尽管是调侃,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夫妻他们性生活就是这样几十年都保持着可悲的一贯制。

这样毫无变化的重复当中,再大的魅力也会被消磨掉,这就难怪有人会以例行公事的态度来对待性生活了,有的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会越来越不重视性生活的质量。

过去也曾耐心地按一个一个性接触的步骤行事,但年深日久的重复就使他们生出了厌倦感,有意无意地省略了这些步骤,匆匆忙忙就进入实质阶段,一完事便两背相对,酣然入睡了。

如此质量低下的性生活自然不会引起性欲的勃发,也不会留下美好的回味,更不会激起对下一次性生活的渴望。

这样双方都不会获得较高程度的性满足,也就产生了不快之感。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我们中国人对性生活的羞耻感还很严重,即使夫妻之间,也不肯在这方面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从新婚以后就过着一成不变的性生活夫妻比比皆是。

国外有个小幽默,讲的是一位妻子每晚睡觉前都换一件新睡衣,她的丈夫哀求她说:“请你不要这样,我一看到你穿上新睡衣就控制不住了。

妻子接受了他的意见。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丈夫又请求妻子说:“请你还像以前一样吧,不然我就觉得没有兴致了。

”这是个国外的幽默,在我们的国家里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长期共处的夫妻都会出现性厌倦感,只不过深浅程度不同、持续的时间不同罢了。

有些专家在谈到如何克服性厌倦时,都强调性爱必须根于情爱,其言外之意就是夫妻双方应该追求更高程度的感情沟通。

但这种说法却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就好像凡是发生性厌倦的人,都是只懂肉欲不懂感情的人,而实际上,无论感情多么深厚的夫妻都可能产生性厌倦现象,只不过他们都能够及时地予以克服。

那么,那些善于保持性生活欢乐的夫妻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善于长久保持对性生活热情的夫妻,从不马虎地对待每一次性生活

他们懂得更多地从整个性爱过程中获得乐趣,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实质性交合的那一段时间,因而他们总能够把大量的精神用在交合的准备工作上和事后的收尾上,他们在每一次性生活中都能获得较大的快感,总是意犹未尽,总是盼望着下一次的到来。

那些理想的夫妻他们也有性欲降低的时侯,但他们知道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许是人体的周期变化,因而便不去强求,而是慢慢地等待着欲望的不断积累,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他们会安排各种活动来调整双方的身心状态,比如出外游玩、参加文娱活动。

还有夫妻故意分离一段时间,以时空距离增强双方的思念,来达到“小别胜新婚”的效果。

人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一些增强性欲的食品。

通过调整饮食可以达到增加体力及功能的效果。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鹿茸能有效唤起人的性欲,有提神补血的功效。

鹿筋含有丰富的胶质,可补人体四肢关节,若长期食用可增加四肢的活性和力量。

鹿肉富含蛋白质,尤以鹿腩为最佳。

常食鹿肉有助于新陈代谢,对促进女性身体肌肉生长、体形比例匀称大有好处,生蚝可增加女性内分泌,常食可令女性下体湿润,有助于房事。

另外,还可以注意吃一些日常食品,如枸杞子、羊肉、狗肉、芹菜、海参、泥鳅等;水果类可以吃一些葡萄、苹果、大枣等;也可以在每天睡觉前口服鲜蜂王浆,有缓解性生活疲劳的作用。

同时,还应在性生活技巧上不断学习和提高,让每一次性生活都成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一定会给您和您的伴侣带来全新的体验。

总而言之,要创造出一套具有魅力的、可以让双方都获得充分享受的性生活方式。

谁说“熟悉地方风景”?关键看你怎样去对待它、发掘它,用你的全身心去创造它。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