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皮瓣在小腿严重开放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建峰,马谊琴,雷光海,刘利平,白文祥,呼定平。

随着交通运输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车祸或工伤等损伤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该部位皮下组织少,仅有皮肤覆盖于骨上,无肌肉附着,损伤后易致骨关节及肌腱外露,皮肤软组织大面积剥脱、缺损,并常继发临床上难以治愈的感染创面。对于这些复杂的病例,传统游离植皮,局部转位皮瓣治疗难以奏效[1,2]。采用显微外科皮瓣一期修复创面,可以加快骨关节、肌腱裸露创面的修复及骨折的愈合,减少感染组织坏死等并发症。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显微外科皮瓣治疗踝部骨折,跟骨骨折,合并皮肤缺损一期修复创面42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22~49岁,平均33岁。损伤原因:车祸伤23例;机械绞伤13例;砸伤6例。损伤部位:外踝骨折、腓骨下段的骨折伴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9例;跟骨骨折皮肤缺损9例;骨折合并血管损伤3例;跖骨骨折伴足背皮肤大面积剥脱伤11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29.5 cm×7.0 cm,最小10.5 cm×6.5 cm。受伤时间为4~9 h。皮瓣类型: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位10例;隐神经筋膜皮瓣转位8例;腓动脉皮瓣转位9例;足背游离皮瓣2例;带胫后动脉皮支的交腿皮瓣8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受区术中处理 创面先用无菌肥皂乳液刷洗3次,生理盐水冲洗,3%双氧水浸泡5 min。按顺序与解剖层次彻底切除坏死与污染的组织,使其接近手术创面。清创后,再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1.2.2 术中骨折血管神经的处理 按其解剖序次切开组织,显露骨折端,牵引复位后取其相对应的解剖板,在其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的情况下,给予固定。踝关节处取空心螺钉固定,固定结束后,拍X线片。血管神经的修复按其解剖走行探查,将损伤血管血管移植或人造血管移植在显微镜下修复[1]。

1.2.3 应用皮瓣 (1)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其肌皮动脉穿支为血管蒂。如血管蒂长度不够,可向上游离到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2)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是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系统通过与周围多个血管网形成纵贯小腿后侧全长皮肤供血轴心。在切取皮瓣时,一定要携带筋膜,基底宽度不小于2 cm,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上5 cm。该点高低存在个体差异,术前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皮瓣设计可适当调整。(3)隐神经筋膜皮瓣:隐神经筋膜皮瓣是以隐神经及膝降动脉隐支即隐动脉为蒂的膝内侧皮瓣。切取范围在膝内侧及小腿上1/3部,与供应小腿中、下1/3的小腿内侧皮瓣相衔接,两者联合制成双蒂皮瓣。根据需修复创面的部位,也可以形成仅以胫后动脉内侧皮支供血的隐神经筋膜皮瓣。(4)腓动脉皮瓣:腓动脉皮瓣是以腓动脉发出肌间隙皮支和肌皮穿支为血供的皮瓣。切取皮瓣时在远侧血管蒂分离到外踝上其终末支处,要注意不能损伤来自胫后动脉的外踝后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外踝前动脉之间的交通支。因腓动脉皮支数量及位置有一定变动范围,术前最好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腓骨后侧探测皮支血管部位[3]。(5)足背游离皮瓣:足背游离皮瓣是以足背区足背动脉为主干血管皮瓣。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越过距骨、足舟骨、第2楔骨背面,从短伸肌的下方穿过。在第1跖骨间隙近端分为第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6)带胫后动脉皮支交腿皮瓣:胫后动脉皮支皮瓣是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的皮瓣,在比目鱼肌与趾长屈肌之间的肌间隙穿小腿内侧深筋膜浅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