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壶韵

三千弱水,取其一瓢饮。

一壶春水,贮秋月,涵竹影,无论惊涛拍岸,无论湖光潋滟,都品之于半瓯泛绿闲云里,数片含黄香雪中的茶烟一缕、云淡风轻。

都市的生活,将因此而更美好。

毕业论文网   2015年,集合宜兴紫砂大师的名家制壶,与名人画壶,邀请海上诸位书画大师制壶高手、藏家携手合作的精品壶韵。

紫砂壶,金玉之砂;文人书画,笔墨之意。

自宋代到明清,二者因缘际会,渐渐珠联璧合。

传说当年苏东坡驾一叶扁舟,悄然驶入太湖,从此推波助澜,牵连夙缘。

传说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

后来的宜兴人向东坡先生致意,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三叉提梁的构造便于搁在竹炉上煮水,亦有林间野炊之豪情与风雅。

此时此境,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极尽文人疏放逍遥之意。

由此,从壶的初创时期开始,就以如此萧散风雅的画面与文人结缘。

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供春,更把紫砂壶从粗陋拙朴的手工制品推入古藏雅玩的门类,于是有了“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

再到明代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时大彬千奇万状信手出,特别是结识太仓王世贞、松江陈继儒之后,尤感文气入怀,将当时流行的大壶改为小壶,做成玲珑剔透的掌上珍玩,甚合文人心意。

而后由清康熙年间的陈鸣远再到顾景舟,当中经历了陈曼生和杨澎年,后来又由梅调鼎召领任伯年、胡公寿、徐三庚、何心舟等声名显赫的文人群体参与其中,使得紫砂器的发展通道始终沾染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格调不俗。

文人们雅尚茗饮,各擅胜场,或参与设计,或题铭其上,甚至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錾刻或雄奇或清隽的题句,因而“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更有描绘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画面,以寄托行云流水之性情。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紫砂壶,由于文人的参与,渐渐演绎成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浸润着书香与画韵。

想那才高气傲的徐文长,仅仅为了寻觅一把称心称手的紫砂壶,便专门从绍兴跑到宜兴,写下了“青箬旧对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的诗句。

千年弹指一过,紫砂壶发展到今天,更是推陈出新,名家辈出。

乙未年末,浦东新区政府配合浦东文化艺术节,将千年紫砂工艺与博大的海派文化进行完美对接,邀请陈佩秋、韩天衡、徐建融、高式熊、刘小晴、周慧?B、程多多、乐震文等海上书画大家,分别在大师之作的紫砂壶上题铭、绘画,文人的修养气质,加上艺人的禀赋,在堆、雕、塑、捏诸多技艺的组合与诗书画艺的映衬下,形成文人紫砂壶既淳朴典雅又精致玉润的特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虽由人作,宛自天工,成为浦东文化乃至海派文化的一大特色。

比如韩天衡先生的錾刻梅花壶,全壶圆润如玉,嘴和把与壶身天然契合,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佳境。

只见嵌盖分合适度,恰到好处,腴润的嘴与流畅的把虚实对应、气脉贯通,堪称手制技艺之经典。

而韩先生笔下的梅花木清而花肥,神完气足、顿挫有韵,虽为插瓶清供的离干小枝,而洋洋洒洒,朵朵花开淡墨痕,名家书画与壶相映成趣,足以百代流传。

又如徐建融先生题铭“一壶春雪”,一把提梁势如长虹,圆中带方,而壶体笃实,真气贯注,大有“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之致。

徐先生“一壶春雪”四字,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笔精墨妙,清气拂人,令人有尘外之想。

其他诸位大师的手制文人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兼具韵致、妙思、哲理与天趣,加上海派书画大家的笔走龙蛇、墨气纵横,各派大师联手,异彩纷呈,成为海派画坛之盛事。

良壶配佳茗。

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曾说:“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文人好茶。

此次云南普洱茶引进浦东,亦有前缘。

浦东与云南一直是友好城市,当年浦东第一批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云南,挥洒汗水与泪水,灌溉了一方热土,也建立了文化的桥梁。

这一次浦东文化艺术活动,再一次延续两地文化链接。

执壶在手,云在青天,汲泉煮茗,水光潋滟,此中清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名士名工,相得益彰。

此次海派书画名家的参与,必将文人紫砂创作导入新的境界,成为海派文化之亮点,并将传之久远。

编辑:沈海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