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就人”:新平民教育的重要路径]新斗罗大陆手游官网

提倡平民教育,让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是当前政府的公开承诺,也是许多社会人士的远大理想。

提倡平民教育,首先不仅要回答“什么是平民教育”这样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需要回答的是,“怎样才能达到平民教育所达到的理想”这样一个实践上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复杂,也更迫切;它不仅要有理论上的深度追问,还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回到实践空间中寻找。

一      1919年,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邓中夏为首,由许德珩、罗家伦等人参与发起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以下简称平教团)成立,宣称“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以露天讲演为方法”,“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

”在谈到教育的途径时平教团认为,教育有两种,一是“以人就学”的教育,一是“以学就人”的教育;前者主要指现有学校教育,后者更多的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

在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无法进入学校求知识的情况下,在对现有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无法干预的情况下,平教团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式来实现他们平民教育理想:不断下乡进行讲演,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知识,提高平民思想觉悟,启发其自主意识等。

在20世纪初众多的平民教育实践中,平教团的影响或许还不足为外人道,他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或许还不太成熟,但它所提出的解决平民教育的两个思路――特别是“以学就人”的思想很有道理,对我们今天开展平民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启示。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言,平民教育这件事,有两个层面在做,一是政府层面,一是体制外(民间)层面。

可以说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把教育(主要是制度化教育)强调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政府所为主要是在“以人就学”的层面,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适应现有的“学”,让人们尽可能地进入到学校中,为人们享受现有的制度教育创造条件。

应该看到,这种努力的意义非常重大,是解决当今平民教育一个根本途径。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仅从体制内努力还不足以完成平民教育的问题。

究其原因,“以人就学”的体制内努力尽管还有完善的空间,但无论如何难以包容教育中的一切问题,所以平民教育必须从体制外来寻找出路。

以学就人”的非学校教育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说得更明白些,现有学校教育制度之所以不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是由于制度化教育本身固有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在根本上是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在不自觉地依照自己的方式运行,在复制着这样的社会存在。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为低下,特别是社会还处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下,教育的差异只是整个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表征,我们还无法指望社会自动消除教育的不均衡。

正因如此,我们才承认“以学就人”的重要意义――它着眼于体制外发力、体制外创新。

其意义在于,突破“以人就学”的体制框架,搭建一个能够通过超越现有教育体制教育平台。

以学就人”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把学看成活的东西,是因人而变的东西。

农民工学校看起来很简陋,甚至很不规范,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工子女低成本就学的需要,因而是具有合理性的,是目中有人的。

如果以此为原则,它就不应该粗暴地被取消。

这就是“以学就人”的魅力。

所以,“以学就人”的现代意义就是让教育贴近人,不要漠视他们教育需求,哪怕在一些人看来是很“荒唐”的需求。

我们应该知道,农民工子女不是不希望进入优质学校,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设计的这些学校是从他们需要出发的吗?是依照他们的承受力而开办的吗?是根据他们的文化来运行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学就人”理念对现有教育一个很大挑战,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来设计教育,而不把教育看成是一成不变的。

二      从教育体制外寻找平民教育的解决办法,“以学就人”力图让教育贴近平民大众,这或许能作为我们所倡导的新平民教育的出发点。

那么,如何沿着出发点去推进我们的事业呢?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开展所谓“以学就人”的新平民教育实践呢?   回答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或许非笔者所能驾驭。

因为,除了需要理论的准备外,更需要实践的关照,而这些我们还准备不足;更因为,我们还难以一种思想来概括如此丰富多彩的实践问题,还难以一种理论逻辑来回答丰富多彩的实践逻辑。

回溯历史,我们会看到,仅20世纪前半期,就有那么多前人,以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投入到平民教育中,他们的作为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

试图用一种思想来概括这些实践的全部,笔者认为很难。

如果真要给予一个概括的话,那么在这些前人身上,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个核心东西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坚持教育对人的尊重的前提下开展平民教育,也就是前面所谓的“以学就人”。

一方面,从价值层面看,平民教育应该而且始终应该是面向大众的。

以学就人”首先心中要有人,特别是那些被制度教育抛出来,或制度教育无法充分关照到的人们。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据统计,我国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比率高达68%,他们中又有高达85%的人选择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

他们到达城市时,才真正感受到与这个世界的差距,而更加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但恰恰是此时,现有的制度教育已经把他们抛了出来,尽管社会上还有一些培训之类的教育,但几乎没有一种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多数也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教育

所以平民教育首先是要发现他们的存在,感受他们教育的渴望,更要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教育

张芳于2003年5月创办了“厦门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院”,直接原因就是一个打工妹对她的倾诉,这使得她发誓通过办学来改善“第二代农民工”的命运。

面向大众教育的第二层含义就是通过教育来成就“人格”,不光是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可谓平民教育的要义或历史共识。

1919年由北京高师师生成立的平民教育社提出,“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的教育,就叫作平民教育”。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平”字,含有“人格平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意思。

在梁漱溟的眼里,真正的教育是让人从内部发出动作,那样的“动”才叫真动,这种内心发出的力量可以说是人格的力量。

现代平民教育者也同样把这种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并有着新的理解。

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院着力培养学生在“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的综合素质。

人才,指具备专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人格,指个人真诚自觉其责任,可以彰显其人性尊严;人文,恢复生命的完整性,进而领悟人生的根本意义。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所秉承的教育理念。

他们目前有两个平民教育项目,一是2003年就成立的木工学校,另一个是2005年成立的平民学校

木工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传统工艺的木匠,该基金创始人聂圣哲却将它所培养的人才称为“匠士”,“士”的用意在于对技能之外“学养”的追求。

学校要求孩子通过学习将来能“读平民的书、说平民话、过平民的生活”,这就是一种人格塑造。

另一方面,从经营角度看,平民教育应该是充满个性化的、创造性的。

平民教育要面向最普通大众,但并不是说开办平民教育就要千篇一律。

相反,由于平民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平民教育举办起来要更有开拓性、创造性,因而也最富于个性。

比如,梁漱溟所开办的乡农学校与陶行知所进行的生活教育实验就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理念和办法上大相径庭。

前者是以中国文化所富有的“理性”精神为指导思想的,走的是社会本位教育;而后者是对杜威思想中国化的结果,奉行的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极力改造学校

创办现代平民教育不仅需要创办者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更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能力。

无论是思想资源还是物质资源,现在已经与20世纪的条件大相径庭了,这里的创新越来越表现在如何利用体制外的资源与力量问题。

平民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公益性,但公益性并非不能引进企业化的运作机制,比如百年职校的董事长姚莉就是把企业管理团队方式纳入到学校管理中的,2006年学校还把所有的工作成绩完全纳入到ISO9000管理体系中;她认为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慈善机构,严格的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方式上可以相同。

她的核心理念就是企业中的质量观、效益观,因为即使是慈善机构,也要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获得捐赠,也无力获得外部帮助。

还有一个创新例子就是2006年成立的海南石屋农民社区大学。

应该说社区大学在目前中国的城市还不多见,但能够成功降临在农村,主要得力于对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制度空间利用。

它是国内第一所由政府、大学与民间力量联手创建的农村社区大学,是一个将政府力量、社会资源、民间力量进行整合的大胆尝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全社会反哺农村、教育平民化等一系列课题亟待解决的大背景下,石屋农村社区大学的设立与实验,具有极大的开拓性。

总之,平民教育在中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相信会日渐成为教育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日渐需要一种教育理论来指导。

或许我们暂时还找不到这样现成的理论,但可以相信的是,从体制外用力,“以学就人”,不乏一个有益的设计思路。

这里期待着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共同探索,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创获。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