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患眼43只)纳入观察组, 同期采用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患眼45只)纳入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变化及滤泡形成情况。

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6±0.10)、眼压为(13.68±6.87)mm Hg(1 mm Hg=0.133 kPa), 均优于对照组的(0.33±0.13)、眼压(20.45±7.13)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改良半隧道切口ki.11—5547/r.2017.18.04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组以眼内房水流出通道受阻导致眼压持续偏高, 最终视神经发生退行性形变、发生不可逆性致盲。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高达37.5%~75.0%[1, 2], 老年人为好发人群。

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 该疾病发病率仍有可能继续上升。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机制为瞳孔阻滞[3, 4]。

小梁切除术又称滤过性手术, 是解决瞳孔阻滞的有效方法, 但不同小梁切除术达到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

本研究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纳入观察组, 其中男22例, 女12例;年龄46~80岁, 平均年龄(58.3±7.8)岁;患眼43只, 其中左眼30只, 右眼13例。

将同期采用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4例纳入对照组, 其中男24例, 女10例;年龄43~80岁, 平均年龄(58.6±7.3)岁;患眼45只, 其中左眼28只, 右眼17只。

所有患者排除其他严重眼部疾病, 均有青光眼性视网膜凹陷及视野缺损, 眼压最高值≥30 mm Hg, 经药物治疗无效。

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半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

采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 盐酸利多卡因上方球结膜局部麻醉, 作2结膜瓣, 分别以穹窿部和角膜缘为基底, 边长为4 mm, 深度为1/2共膜厚度, 夹角60°, 切口止于角巩膜缘处的灰蓝色小梁网带, 呈扇形状。

沿弧形隧道剖入透明角膜≥2 mm, 于板层巩膜瓣下放置0.25 g/L的丝裂霉素C浸湿棉片(药液于浸入纱布, 润而不滴)2~3 min后取出, 巩膜床、结膜囊及角膜表面用乳酸林格液100 ml冲洗, 作前房穿刺口, 位置于颞侧角膜缘内1.0 mm, 平虹膜方向。

巩膜瓣下切除1.0 mm×   2.0 mm~1.0 mm×2.5 mm宽基底周边虹膜, 自小梁网带稍前处至近弧线基底处。

切除完成后于巩膜瓣顶端以10—0微乔线缝合活节线1针。

将乳酸林格液注入前房穿刺口, 查看前房形成情况, 微渗漏为佳, 球结膜行间断缝合。

1 mg地塞米松注入下方球结膜, 金霉素眼膏涂眼, 纱布遮盖。

对照组采用三角形巩膜瓣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与观察组手术步骤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以下几步:麻醉后仅作一以穹窿部为基底的巩膜瓣, 巩膜瓣向前剖入透明角膜1.0~2.0 mm, 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后缝合巩膜瓣3~4针(活节和死节相结合)。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Kronfeld分型(滤过泡评价Ⅰ、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 Ⅲ、Ⅳ型未非功能性滤过泡[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术后3个月, 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参考文献   [1] 王怀洲, 王宁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1):6—9.   [2] 李璇, 刘茁, 张洪洋, 等.基于房角关闭程度的手术方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8):667—669.   [3] 梁冬梅.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6, 37(z2):154—155.   [4] 吕明, 孔凡宏. 三联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7):1305—1306.   [5] 廖辉, 伍继光.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 国际眼科杂志, 2016, 16(9):1683—1686.   [6] 郭维, 姜波, 范光杰.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2011(3):243—244.   [7] 张伟忠. 改良小梁切除?g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1):122—123.   [8] 蒋建伟, 朱益华.两种不同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 33(4):374—377.   [9] 刘兴强, 孙学华.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对眼表功能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14(17):2585—2586.   [10] 马广民, 田军涛, 解俊霞.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观缭.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9):705—707.   [收稿日期:2017—04—12]。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