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孙子兵法全胜谋略的企业竞争策略

[摘要] 孙子兵法的全胜谋略主张“慎战”、“胜于无形”,用它来指导今天企业的战略管理,通过设置障碍、寻求联合、选择好的竞争者可以避免过度竞争,求得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全胜谋略 竞争策略      一、孙子兵法的全胜谋略   1.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是一本如何用计、用谋、用地形、用火攻、用间等方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兵书。

但是,其胜战的方法是建立在慎战思想之上的。

《始计篇》中,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开篇名义战争的重要性,必须严加考察。

《作战篇》中,孙子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之害是“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在第二篇中首先说明战争的弊端,只有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弊端才可以作战。

在《军争篇》中,孙子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在《九地篇》中,孙子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火攻篇》中,孙子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孙子再三强调,只应在两种情形下作战:一是战争的结果对己方有利,二是不做战则自身的利益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危害。

一国必须抵制战争可能胜利的结果带来的诱惑。

战争的结果可能是有利的,如果此利是短暂的不能巩固的,就很危险;如果此利是微不足道的,就该放弃。

战争所追求的“利”应是长久的战略利益。

除“利”与“危”以外,军与将均不应因自身好恶而发动战争

故在《火攻篇》中,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   以慎战思想为基础,孙子对胜负的理解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即优中取优、效益最大的原则。

只有在必须诉诸武力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强调战而胜的必要。

2.胜于无形   孙子强调“非利不动”、“非危不战”,战争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手段,而有时胜利取得不一定要实际发生战争,此所谓“胜于无形”。

《谋攻篇》中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又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后,孙子总结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圈,此谋攻之法也。

”   基于胜于无形的思想,孙子认为:即使作战胜利,却兵卒劳顿,损失惨重,代价巨大,得不偿失,这种“胜敌却己弱”的做法是做战原则所不提倡的;它提倡通过战胜敌人来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即“胜敌而益强”。

孙子又指出如果将胜敌的手段分出优劣高低来,通过谋划取胜应该是最优的选择。

二、基于全胜谋略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1.设置障碍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一定要在产品、促销、价格、广告等方面进行白热化的冲突,可以设置障碍、摆出姿态、防止新竞争者挑衅,在未战之前获胜。

进入障碍

企业为了防止新的竞争者加入本产业,可设置一些进入障碍,例如:提高最低规模和最佳规模的水平,使新进入者承担高投资带来的高风险或低规模带来的高成本;用广告、服务或产品特点形成差异,掌握一些忠诚的顾客,迫使入侵者耗费大量资金克服原有的顾客忠诚;增加本产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加大进入风险;要求供应商提供专门产品,为用户提供特色产品,为之培训雇员,从而提高供应商和用户的转手成本;掌握销售渠道,新企业必须通过压价、协同分担广告费才能进入原销售渠道。

此外,还有:专利、有利的原材料供应途径、政府补贴、经验曲线及政府政策等。

移动障碍

产业内已有的企业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企业采取行动会引起其他企业的反应。

如果产业内所有企业安于自己的顾客群,产业内结构就会保持稳定;否则,如果某个竞争者发现或以为发现了改变自己地位的契机,如领先者的衰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市场的重大变化而采取行动,会加剧产业内的竞争。

企业为了制止竞争者入侵自己的市场,必须设置移动障碍,限制其地位变化,移动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与进入障碍是相似的,除上述几点,移动障碍还常常表现在:专攻某个产品线、某个顾客群或某个地区,提高企业知名度,拥有自己的专门销售渠道,技术上占领先地位,独特的服务能力,适当的价格政策,与所在地政府的良好关系等等。

退出障碍

孙子说:“置于死地而后生”。

企业为了表白自己坚守市场、对挑衅决不妥协的态度,可为自己设置一些退出障碍:大量增加投资,尤其是对耐用的专用资产的投资;把本产业的业务置于公司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提高在新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过程方面的投资,签订长期合同等。

企业可以通过领导人的发话、发布的公告提供本企业产业未来前景的预测、本企业的战略计划等信息,降低入侵者或挑衅者的期望,同时表明本企业不退缩的态度。

同时,企业保持一定的威胁力是必要的,它象征着入侵者或挑衅者将受到的报复的可能性与强度。

例如:用于报复的历史;过剩的可用于报复的资源;企业在该产业中的大量承约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