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长白山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长白山烟

长白山,人杰地灵、博大精深、物产丰富,被称为“立体资源宝库”。

长白山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作为特有的生物种源储藏库,长白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

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被誉为“长白林海”,以东北虎、棕熊等为代表的野生动物300余种;以人参,灵芝等为代表的野生植物2400多种;以煤炭、硅藻土等为代表的矿产100多种;以温泉、矿泉为代表的山泉星罗棋布。

长白山的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长白山脉。

其范围大致北至我国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至抚松县,东至朝鲜境内的西头水,南达盖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带。

总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广义是指以长白山脉为中心的外延地区,即西起辽河与千山山脉相连;南濒黄海、盖马高原,鸭绿、图们两江从其腹地穿过;北达松嫩平原,松花、嫩江合流并进;东至牡丹江流域和日本海,完达山为其余脉。

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

长白山,在祖国名山大川中早享盛名,两三千年前就已载入史册。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历史文献记载,长白山曾有不咸山、盖马大山、徒太山、从太山、太白山、长白山等多种称谓。

古往今来,长白山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刀耕火种”、“渔猎采集”的原始生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画卷。

据考古发现,原始人类的足迹遍布东北大地,而长白山地区是我国古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摇篮。

迄今为止,我国东北发现的最早古人类称为“庙后山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

同属旧石器早、中期的文化遗存还有“金牛山人”、“鸽子洞人”,而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在长白山地区星罗棋布。

“榆树人”距今约7至4万年,“安图人”距今约3至2万年,“安图人”遗址位于安图县明月镇东南一个洞穴中。

发现一枚成年人的右下第一前臼齿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距今26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址。

长白山腹心地带发现的仙人洞遗址,新屯子西山遗址等,都已进入旧石器时代。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舞台,长白山最古老的民族当属肃慎族。

是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早在夏商时代就已存在的部落群体。

先秦文献中的《尚书・序》、《竹书纪年》、《左传》、《山海经》等均有记载。

到汉魏时期,肃慎族被称为挹娄。

秦汉时称挹娄,魏晋、南北朝称勿吉,隋唐时��,宋(辽、金)、元、明时为女真,明末、清时称满洲。

同时在东北秽貊族、东胡族、夫余族、高句丽等不断地迁移和交往过程中,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新的民族

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历史民族的角色。

一、长白山文化遗产的多元性    长白山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

历史上来看,它既是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相结合的文化,同时,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及各种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些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一个是从物质生活上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面貌,另一个是从精神生活中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

两种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幸存者,是失不再得的珍贵资料。

长白山区遗留了数量众多的高句丽文化古迹。

这些高句丽文化古迹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位于长白县“灵光塔”是全国仅存的一座唐代渤海时期建筑,具有很高历史和科学价值。

临江市的“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 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大,是集开采、冶炼、运输、居住、祭祀、防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遗址

遗址的发掘,客观地反映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中原政权的交往和交流,在先进文化影响下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长白山区又是东北抗日及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大栗子溥仪宣诏退位遗址”“四保临江战役指挥部”等重要遗迹为我们见证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同时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

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丰富多彩,“采参习俗、狩猎风俗、民间故事、儿童游戏、劳动号子、民族歌舞、闯关东、萨满文化等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勤劳、智慧的长白山先民奇特的民间文化,淳朴豪放的民风。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老艺人相继辞世,许多原生态民间文化已不复存在,将这些“绝唱”、“绝活”进行记录整理,并通过正规的方式和渠道加以传播和保存,是对这些珍贵又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

二、长白山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长白山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映了东北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斗争、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保护长白山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

进一步加强长白山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准确完整的遗产数据库,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长白山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逐步形成完善的长白山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培育人们的长白山文化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让长白山文化得到继承、丰富及发展,进一步促进长白山文化在社会中的先进作用。

同时,充分认识到长白山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更加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蕴藏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