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艺术漫谈(三)]书籍装帧艺术

二十年代――三十年代      叶灵凤这位装帧美术工作者在一九三○年左右为光华书局和现代书局的出版物画了不少封面,如期刊:《幻洲》、《现代》,单行本:《灵凤小品集》、《兰生弟的日记》、《天竹》、《哈尔次山旅行记》和《恋爱病患者》等等。

他也设计绘制了一些扉页图案,如:《野际》和《女陪审员》等书。

叶灵凤设计封面参考过日本图案,也参考英国十九世纪装饰画家比亚兹莱。

美术界有同志批评叶灵凤学比亚兹莱的装饰画学得并不好,这是很贴切的评语。

设计封面,色彩采用红、黄、绿、黑等原色。

鲁迅评论说:“叶先生的画是从英国比亚兹莱剥来的”。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书籍装帧的专业工作者,著名的只有这样十数人,因为装帧美术工作者在当年还没有形成队伍。

其实还有一些精于此道的出版家和著作家,他们实际上装帧过重要的出版物,不过读者不知道而已。

例如:出版界的老前辈胡愈之,是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副主编(一九三二年起是该杂志的主编),就是一位对现代印刷知识丰富、对出版编排有特殊才干、关心书刊装帧的老编辑。

他主编的《东方杂志》(“一・二八”抗日沪战之后)封面和内容版式,都是他亲自规划、指导青年设计的。

斯诺的《西行漫记》,采用红布精装,“西行漫记”四个字用隶书烫金,内容版面编排,全出于胡愈老之手。

还有一位老《东方杂志》(一九二七年之前)副主编,《妇女杂志》、《新女性》主编章锡琛,也是对出版物装帧颇为关心,善于规划出主意的人。

开明书店出过一本《血痕》,封面是章设计的:他把一滩浓墨汁叙在纸上,用嘴向四面吹气,吹成一滩鲜血似的,写上“血痕”书名,按三十二开本大小划一线框于周围,制成阴文版,用黑墨印在红色书面纸上,血痕便显现出来了。

还有倍倍尔的《妇人与社会》、《十日谈》等大部头著作的装帧设计,都有章锡琛的心血在内。

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一九三八年初版),红布面,书脊上烫银粉字,封面压硬框印,庄严大方。

是全集编委会编辑们的集体设计

记得一九三一年,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它创业三十五周年而编辑的一部叫:《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装潢特别精致:十六开本,皮脊漆布精装,金碧辉煌。

内容有许多用铜锌版、凹凸版、珂罗版、胶皮版印刷的插图,使用了各种先进的(在当时而论)印刷技术。

正文纸用米色道林。

这是当年商务主持者张菊生、高梦旦和一些美术工作者的集体创作。

是三十年代初中国出版界一本装帧特殊考究的书。

读书出版社的《资本论》全译本(郭大力、王亚南合译。

一九三八年初版,三卷本),装帧用米色布面,中印红色腰带,书名阴文,非常大方,是当年理论译著装帧艺术上另具一格的杰作。

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鲁迅、沈雁冰、郑振铎等编选的,拟订编辑规划的是赵家璧。

装帧用漆布精装(十卷本),庄严大方。

这种大部头书籍,装帧设计多是集体的,构思拟稿时既有出版者的意见,也有编选人的意见,还有装帧美术家的意见,三方面的要求综合而成。

良友出版了一本鲁迅编选的《苏联版画选集》,有平装本,也有精装本,精装本是双面铜版纸印的,装帧用漆布面全金脊,有点珠光宝气。

我推想:用这种方式装帧早期苏联各版画家的作品集子,不是编选者鲁迅的设想。

麦绥莱勒的四本小连环版画集,就显得大方了。

当时上海还有一家水沫书店,专出版辩证唯物论的文艺理论翻译丛书装帧用类似方头的美术字,再用细线双钩写书名书名地位要占封面的三分之一,用红黑色套印在布纹书面纸上。

这套丛书有《艺术论》、《文艺政策》、《文艺与批评》等各册。

原著者为蒲力汗诺夫、卢那卡尔斯基等,译者为鲁迅、冯雪峰等。

用毛边装订,是一套别出心裁的丛书

还有一家南强书局,出了一些社会科学理论书,有一册《论劳动教育》(或《劳动教育概论》),著作者是谁已记不起来,这本书的封面只用几条粗线条,宋体字书名,有色书面纸棕色印。

在理论书装帧上也是颇为大方朴实的一种方式。

有一家大江书铺,出版过一部波格达诺夫的《经济科学大纲》,记得封面书脊用的是隶书字,铜版纸,红黑两色套印,大方庄重。

天马书店印过《鲁迅自选集》,鲁迅自己提的书名,单色印,很朴素。

此外,有不少画家,有时也设计过少数书籍的封面画,这儿就不一一列论了。

问:听了上面你所介绍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十、三十年代书籍装帧艺术的概况,得到启发教育不少。

但其中没有说到你自己。

希望你再说说你的装帧工作情况。

答:我搞书籍装帧工作,共约二十五年,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五五年。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设计的比较多(今天不谈四十年代的)。

优劣如何,应该请朋友们来评论。

但我自己有自己的看法:1.绘画基础技术差;2.装帧了数百种书籍,还形成不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出来;3.虽有相当数量,而质量不高。

三十年代我在三个出版单位从事装帧美术工作: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前身之一),生活书店和商务印书馆。

一九三一年秋,我进开明书店工作。

那时丰子恺老师身体弱,多病痛。

在浙江石门(崇德)家中休养,钱君氏已离职。

开明的出版部主任章锡琛叫我练习练习装帧工作,于是我就画起封面来了。

那时是二十多岁的青年,根本不理解装赖工作包括多少方面,只知道画封面书脊、排版格式和底封上的商标、定价文字地位,都是由出版部的同事规划的。

开明除出版妇女读物、文学、美术和音乐理论书籍外,同时编印青年进修读物,并请人翻译安徒生等世界儿童文学作家的童话,也出版叶圣陶等作家创作的童话。

最初,我就画了一些童话书籍的封面

如:《汤姆莎耶》(胡伯恳译)、《先生的坟》(孙伯刚译)、《狗的自述》(曹文楠、于在春译)、《隐身帽》(许天虹译)、《雪婆婆》(张昌祈译)、《美人和野兽》、《青色鸟》(均戴望舒译)等等。

过了快五十年,现在拿来看看,实在稚嫩得很。

但是,这样稚嫩的设计稿,就有出版界的前辈(如:夏丐尊、叶圣陶、胡愈之、章锡琛、丰子恺和顾均正等),敢于用,愿意提拔你、指导你,教你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前进。

我努力摸索,奋力向前。

开明书店里,经我装帧的书籍,比较满意的(就记忆所及)有这么几种:《烙印》、《家》、《无线电话收音术》、《英文名歌一百曲》、《现代绘画概论》、《伊索寓言》和《开明青年丛书》(数十册)等。

《烙印》是诗人臧克家第一本诗集,小方开本。

封面构图是:稿纸格子的一角,印红色,一只右手握钢笔,笔尖锋锐,接触稿纸,“烙印”二字写汉隶书印黑色,用淡灰布纹封面纸。

含意是青年诗人有宏伟的气魄,以笔尖为武器,鸣胸中之不平。

巴金的《家》(再版本),据作者说,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所以我把“激流”二字放大占封面四分之三面积,以细点空心字印桔红色,上面套印一个“家”字、“巴金著”,都写美术体,黑墨印,封面纸用白色。

《无线电话收音术》是黄幼雄著的科技读物。

封面画了一个周波分度半圆圈,有拉小提琴、钢琴伴奏的人物图案组织在内,在铬黄布纹纸上印棕色,书名写宋体字,印红色。

《英文名歌一百曲》,丰子恺编选,十六开本。

封面构图以直式三分之一地位,花叶组成图案,印淡蓝色,书名用宋体美术字,印桔红色,以鹅黄色书面纸为底色。

开明青年丛书》内容包括各科,有国际、历史、地理、游记、数理等方面。

封面用粗细直线组成,嵌入多颗五角明星,印淡色为底纹,上印深色书名,每册颜色变换。

《现代绘画概论》(外山卯三郎著,倪贻德译)封面,以淡蓝图案为底,套以阴文褐色书名

《伊索寓言》封面是绘一老公鸡司晨啼叫,用棕绿两色套印

《欧洲文学发达史》,是弗里契著,沈起予译,书名用宋体直式写,字的中心划一细线,嘱制版社一半摄制阳文,一半为阴文,淡灰纸上印深赭石色。

还有两部工具书:《辞通》、《十三经索引》的装帧,是由章锡琛设计,我执笔绘图案

《十三经索引》书名的字,请叶圣陶氏题篆书。

都用黑色漆布精装,烫金字。

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九三六年,徐伯昕同志叫我为生活书店画些封面,不久,我就参加到      这个邹韬奋创办的革命的出版单位去工作。

生活书店在一九三三年以后,编了好几辑《生活》周刊主编韬奋答读者问的书信集子和韬奋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

之后,新订了编辑计划,发行了十多种定期刊物外,单行本的重点是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

又出版国际问题的译著,如:《世界知识丛书》。

时事性的,如:《黑白丛书》(取黑山白水,抗日救亡之意)和各种文学名著。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封面,多数是以宋体美术字题书名,有的用阳文,有的用一块长方的阴文版,黑墨印,著者及译者名字则用铅字排版,红墨印,求红黑分明,对比强烈。

《世界知识丛书》各册,不用统一的丛书封面,而是每出一册,即设计一幅不同的图案,如:《世界政治》、《现代十国论》、《国际问题讲话》等,都以世界地图为素材再设计图案为底色,上面套印书名,印深棕或黑色。

《黑白丛书》各册是用统一的丛书封面的:书名用宋体字制阴文版,黑底白字,下面约四分之三地位绘了一个火炬,桔黄色印刷。

文学书籍由我装帧的有:《中国的一日》(茅盾主编,一九三六年版),这是一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报告文学、散文集,意在表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面目,由全国各地的一切作家非作家,用轻松而隽永的笔调写下他的印象。

此书篇幅很厚,用布面精装和纸面精装两种装订。

书脊用双线连环组成了图案,表示团结,书名写美术字,布面的烫金,纸面的印黑色字;封面图案都轧硬印。

《夏伯阳》(即《却派耶夫》)(富曼诺夫著,郭定一译),此书也有精装、平装两种,封面构图采用一幅夏伯阳跨骏马冲锋的雄姿,给以浮雕图案化,轧硬印于棕色漆布面上,书脊烫金字。

《高尔基创作选集》,在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发行有困难,由编辑部决定取其中的一篇“坟场”为书名,我画的封面也特地用了一些花草组成图案,形式上表现轻松一点,为的是便于发售出去。

我为生活书店装帧的文学书籍中比较满意的一种是思慕译的《歌德自传》:构图是用粗细线条组成,天头和靠书脊附近用一阔边和数条细线,九十度直角相交,印绿色,书名及著译者名字写美术体字,制阴文版,印棕色,采用淡灰书面纸为底色,看去还比较庄重大方。

一九三三年,张梓生为申报馆编《一九三三年申报年鉴》,他叫我为之设计样本及年鉴的装帧工作。

我给他设计了一幅满版大红白字,上右角又加一个木铎,书脊上也加一个木铎,红、黑、绿三色套印

此外,还为光明书局、黎明书局等出版单位装帧了一些书籍,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郭沫若等译),冯和法编的《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等等。

我为期刊设计封面有:郑振铎、王统照等编的《文学》月刊(一九三六年秋到一九三七年)第七卷、第八卷共十期左右,封面图案构图,每期各异,费了不少精力。

金仲华主编的《世界知识》半月刊封面,有的是金设计,我执笔。

伍蠡甫主编的《世界文学》月刊封面,也是我设计的。

“一・二八”后一个时期,商务印书馆复业,请胡愈之继续主编《东方杂志》,我为该刊美术设计

我为该杂志绘制封面、各专栏刊头、题饰之外,经常工作是与黄幼雄(后为冯宾符,即仲足接编)合编《东方杂志》的插页:《东方画报》(每期十六面,印写版印刷),从一九三二年秋至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为止。

之后,我跟随生活书店总店迁到武汉、广州、重庆。

由于制版、印刷和纸张等技术和供应关系,生活出版的有些书籍仍在上海英法租界地区秘密生产,所需封面,由我在重庆设计成色稿和黑稿,辗转寄去制版印刷。

记得一九三九年,重庆生活书店总店请沈志远主编《理论与现实》月刊,装帧也是我设计的,封面构图是用四方连续图案为底纹,上面套印刊名的文字而成。

那时重庆虽然还可以摄制锌版,但是纸张已只能用两层或三层裱褙成的竹制纸了。

今天就谈到三十年代为止。

以后的情况,以后再找机会谈吧。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