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风险管理比较

内容摘要:美国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了促进中央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本文从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目标、构成要素、组织体系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以期对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有所裨益。

关键词:风险管理构成要素      美国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应用指南。为了帮助中央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借鉴发达国家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国外先进的大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以及国内有关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方面的规定,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本文着重分析《框架》和《指引》的区别,以期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有所借鉴。      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比较      在《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指引》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等,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比较      《框架》将主体目标分成四类,即与高层次的目的相关的战略目标;与利用主体资源的有效性和效率相关的经营目标;与主体报告的可靠性相关的报告目标;与主体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合规目标。   《指引》将风险管理目标分成五类,除了涉及以上四类目标之外,还提到另一个目标,即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比较      在《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在《指引》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也就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构成要素。尽管两者对风险管理组成部分的称谓不同,但是其内涵还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本文仅分析两者的不同点。   《框架》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如何制订,经营活动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它主要包括主体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主体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管理当局分配权力和职责的方式。《指引》认为,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良好的风险管理的基础,详细列举了企业管理战略、财务、市场、法律四类常规风险所需的重要基础信息,还特别强调企业应注重针对这四类风险广泛收集导致企业危机的国内外案例。   《框架》认为,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前提。在管理当局识别评估实现目标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必须有目标。而《指引》所称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中并不包括目标设定这一构成要素。   《框架》中的事项识别是指管理当局识别将会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并确定它们是代表机会还是风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事项通常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的,因此管理当局在事项识别过程中应该明白事项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估这种关系,确定风险管理活动的最优指向。《指引》中的风险辨识相当于事项识别,而这里所称的风险辨识只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