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钧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禹州是承接“东陶西进”、“南陶北上”的理想支点,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物流及配套能力强,市场辐射范围广,劳动力质优价廉,竞争优势明显,具备承接钧陶瓷产业转移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禹州市陶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天然气工程的实施,加速了禹州陶瓷产业能源革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了钧陶瓷的标准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钧陶瓷产业的升级。

关键词:禹州市;钧陶瓷产业;发展战略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属许昌市辖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禹州市境内钧陶瓷原料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为古代和现代钧陶瓷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经过多年的发展,禹州市陶瓷规模日益扩大,生产钧瓷、炻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高低压电瓷、园林瓷等近十个瓷种。

主要分布在神 镇、鸿畅镇、梁北镇、苌庄乡及城区。

一、禹州市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截至2007年,禹州市陶瓷生产企业达到746家,其中炻瓷32家,钧瓷69家,日用高白瓷310家,建筑卫生瓷26家,高低压电瓷10家,园林建筑瓷86家,耐火材料171家,其他瓷种130家,相关联企业179家,从业人员3.9万人。

目前,禹州已成为中国中部陶瓷集散地,广东、湖南、山东、河北等陶瓷产区禹州均设有办事机构,2007年禹州市陶瓷货运吞吐量达3.8万吨。

1.产业文化积淀深厚   禹州市陶瓷产业是由钧瓷的兴盛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钧瓷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神 镇得到恢复。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1979年钧瓷的产量比1956年刚恢复生产时提高了20倍。

20世纪80年代后期,禹州市陶瓷生产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发展势头锐减,生产萎缩。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对钧瓷烧制工艺进行了革命性创新,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精品率。

2.群体规模较大   目前,禹州市已拥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钧陶瓷生产规模企业61家,占禹州市规模企业的20%,其中1 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3 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5 000万元以上的有5家,过亿元的有4家。

2007年,钧瓷产量达到243万件,炻瓷产量达到2.6亿件,日用高白瓷208亿件,建筑卫生瓷1.8亿件,其他陶瓷7 820万件,年产值达到46.7亿元,占禹州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实现利税2.2亿元,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左右。

3.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禹州市陶瓷企业主要分布在神 镇、鸿畅镇、梁北镇、苌庄乡及城区等地,形成了以神 镇为代表的钧瓷、炻瓷和日用高白瓷产区,以鸿畅镇为代表的园林古建筑瓷产区,以梁北镇为代表的卫生陶瓷产区,以城区为代表的建筑瓷产区等几个特色明显的钧陶瓷工业区。

4.产业外向度不断提高   2007年禹州市出口炻瓷2.6亿件,出口额2 000多万美元,占禹州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0%,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钧陶瓷产业内部自然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形成,原材料供应、运输销售、瓷泥加工、彩印包装、钧陶瓷市场、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禹州市陶瓷产区现已基本禹州面使用天然气,有效地改变了钧陶瓷烧制中的能源结构,提高了钧陶瓷产品的烧制质量。

目前,禹州市陶瓷包装、机械等配套服务企业发展到170多家,产业上下游物资供应网络不断健全。

6.科技和人才基础雄厚   禹州市陶瓷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孕育,现已拥有了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禹州市除拥有钧瓷研究所外,还成立了“禹州市陶瓷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陶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钧陶瓷生产企业解决了技术人才培训的后顾之忧。

禹州市拥有钧陶瓷中高级职称人才58人(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3人,省级艺术大师72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0余人,另外还有一大批职业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同时禹州有多项钧陶瓷科研成果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7.发展前景广阔   钧陶瓷产品作为消耗为主的传统产品,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外电子计算机、光电技术、超导技术和纳米技术在钧陶瓷产业中的逐渐应用,钧陶瓷产品将精度更高、性能更优、技术含量更高、发展潜力更大。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从企业规模看,大企业少,中小型企业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弱。

全市近60家钧瓷企业,投资超亿元的没有一家。

2.从质量上看,精品珍品少,中低档产品多,产品档次太低,质量不高。

3.从科技水平上看,科技装备水平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大众化,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

4.产业发展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产业投入相对不足,但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产业配套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5.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企业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高技能技术工人。

目前,钧瓷企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仍然主要是企业自己培养和家族式学教,传带、代培出来的,科技水平低,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钧瓷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加之钧瓷行业逐步扩大,抢人才、抢技术工人的现象尤为突出。

0 次访问